放寒假买菜日记300
一、清晨的菜市场
放寒假的第三天,妈妈让我去菜市场买菜,还给了我300块钱。这是我第一次独自负责全家的食材采购,心里既兴奋又紧张。早上七点半,我裹紧羽绒服,揣着那300块钱,走进了热闹的菜市场。
冬天的菜市场别有一番景象。虽然寒气逼人,但市场里却热气腾腾。摊主们呵着白气,忙碌地摆放着蔬菜。水灵灵的白菜、红彤彤的西红柿、翠绿的青椒,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新鲜。我首先来到蔬菜区,妈妈交代要买些土豆和胡萝卜,说是要炖汤。
二、精打细算的采购
我牢记着妈妈的嘱咐:要价比三家。先走到第一家蔬菜摊,土豆每斤3元,胡萝卜每斤4元。又走到第二家,土豆2.5元,胡萝卜3.5元。就这样来回比较,最后在一对老夫妇的摊前停下了脚步。他们的蔬菜看起来特别新鲜,而且价格公道,土豆2.2元,胡萝卜3.2元。我买了三斤土豆和两斤胡萝卜,一共才花了13块钱。
接着来到肉类区。猪肉摊前围满了人,我学着大人的样子,挑了一块不错的五花肉。28块钱一斤,我买了40块钱的。卖肉的大叔看我是学生,还多给了一小块骨头,说是可以熬汤用。然后又去买了条鲫鱼,18块钱,活蹦乱跳的,装在塑料袋里还不安分。
三、意想不到的收获
采购得差不多时,我发现还剩下不少钱。正好看见有个老奶奶在卖自己做的腊肉和香肠,想起爸爸最爱吃这个,就用剩下的钱买了一些。老奶奶很亲切,还教我怎么烹制最好吃。最后数了数钱,一共花了287块,还剩下13块钱。我用这些钱买了些水果,橘子苹果各称了一些。
回家的路上,双手拎得满满的,心里却特别充实。这次买菜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挑选食材、讨价还价,更让我体会到当家的不容易。300块钱要精打细算,才能让全家吃得又好又经济。
四、冬日里的温暖
晚上,吃着用自己买来的食材做的饭菜,感觉特别香。爸爸夸我买的腊肉很地道,妈妈说我会过日子了。这一刻,我明白放寒假买菜日记300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菜,更在于这份成长的经历和家庭的温暖。
菜市场里的烟火气,讨价还价的人情味,还有家人满意的笑容,这些都是300块钱买不到的无价之宝。冬天的寒冷被热腾腾的饭菜驱散,而这次买菜的体验,将会成为我这个寒假最珍贵的记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