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现当代散文荷塘月色之夜的独思日记

现当代散文荷塘月色之夜的独思日记

七月既望,荷塘小记

今夜偶得闲暇,信步至校园东隅的荷塘。这荷塘原是极寻常的,白日里总见三三两两的学子捧着书卷在此诵读,倒不曾显出甚么特别。然则月色初上时,竟恍若换了天地,教人蓦然想起朱自清先生那篇《荷塘月色》来。

沿着煤屑小路蜿蜒而行,两岸的杨柳在晚风中窸窣作响,叶片间漏下的月光宛如碎银,随着枝条的摇曳明明灭灭。荷塘四面生着蓊蓊郁郁的树,在夜色中显得格外苍茫,而树梢上挂着的那轮明月,却清亮得教人不敢直视。

荷韵月魂相交融

塘中的荷叶已长得极为茂盛,层层叠叠地铺展开去,仿佛舞女的裙裾。月光如流水般倾泻下来,在这些碧玉盘上镀了一层银边。有风过处,便见得叶浪微涌,那银边也随之流动,恍若暗夜里悄然荡漾的波光。偶尔有几支荷花探出头来,有的袅娜地开着,有的羞涩地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最妙的是月影倒映水中,被田田的荷叶分割成无数碎片,却又在波纹潋滟间重新拼凑成圆。这零碎而又完整的月光,恰似人心中的思绪,乍看支离破碎,细想来却自有其脉络可循。水中月与天上月两相辉映,教人分不清哪个更真切,哪个更虚空。

古今观照下的幽思

独自行走在这片荷香月色之中,不觉想起先生当年"甚么都可以想,甚么都可以不想"的慨叹。这般境界,在当今喧嚣都市中竟成了奢侈。手机不时震动,邮件待回复,明日的工作计划尚未拟定——这些尘世琐事总如鬼魅般缠绕心头。然而此时此刻,面对这方宁静天地,竟也暂得超脱,仿佛与九十年前的那位漫步者有了片刻的精神交融。

科技日新月异,荷塘却依旧如故。不同的是当年煤屑路已换成青石板,四周添了几盏不甚明亮的路灯。灯光与月光在水面交织,竟显出几分奇异的和谐。现代与传统,喧嚣与宁静,在此处达成微妙的平衡。正如我们这代人,既要追逐时代的浪潮,又渴望守住内心的月光。

归去来兮的感悟

归途上,荷香隐隐约约地跟随着,月光在肩头跳跃。忽然明了何以经典能穿越时空:因它道出的不仅是特定时空下的感受,更是人类共通的体验。每个时代的人,都会在某个夜晚需要一方荷塘,需要一片月色,需要片刻的独处来安放灵魂。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荷塘或许几经改建,月色却亘古如斯。而散文的魅力,正在于将这瞬间的感悟凝固成永恒的文字,让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现当代散文的特点

翻开第一页,是高中语文老师用红笔写的批注:“读散文,要读出字里行间的‘人’。”这让我突然想起,这些年读了那么多散文,从床头的《人间草木》到手机里的短篇随笔,总觉得它们和课本里的《荷塘月色》《背影》不太一样——到底哪里不一样?琢磨来琢磨去,倒慢慢品出了现当代散文的几分独特味道。先说最直观的,现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