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槐树下的时光》——重读《梧桐》有感
一、与树重逢的午后
周末整理书房时,偶然从书架顶层抽出一本泛黄的散文集,茅盾先生的《梧桐》就这样从纸页间滑落。拾起这篇经典散文,坐在窗边重读,那些关于树的文字突然有了不同的分量。窗外正好是小区那棵老槐树,四月的新叶在阳光下透出嫩绿的光泽,让我恍惚间觉得,茅盾笔下那棵“虽然落叶最早,可是落叶也最迟”的梧桐,与眼前这棵槐树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二、记忆中的树影婆娑
记得小学操场边也有一棵老槐树,树干要三个孩子才能合抱。每到春天,槐花如雪,清香弥漫整个校园。我们总爱捡拾飘落的花瓣,夹在课本里,连纸张都染上淡淡的甜香。那时的语文课上,老师正好讲到《梧桐》,让我们观察校园里的树,写一篇观察日记。我坐在槐树下,模仿茅盾先生的笔法写道:“这槐树的叶子,比梧桐更大更密,遮出的荫凉也更浓厚……”
少年不识愁滋味,却也能从树的姿态里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槐花开了又谢,树叶绿了又黄,我们在树下嬉戏、读书、告别。那棵树见证了多少成长的秘密,收藏了多少稚嫩的梦想,如今想来,竟与《梧桐》中“它们的主人,大概也已经换了人罢”的感叹如此契合。
三、树与人生的对话
茅盾先生通过梧桐的四季变化,隐喻人生的起伏荣枯。而我的老槐树,何尝不是如此?夏天它用浓荫庇护我们躲避酷暑,秋天它慷慨地洒下满地金黄,冬天它赤裸着枝干直面风雪,春天它又奇迹般地焕发生机。这种周而复始的坚韧,不正是我们该学习的生活态度吗?
最近工作中遇到不少挫折,时常感到疲惫和迷茫。但重读《梧桐》,再看窗外的老槐树,忽然明白了些什么。树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文学中的永恒意象,正因为它们默默诉说着生命的真谛——成长需要时间,坚强需要历练,美丽需要等待。就像茅盾写的:“它们只是静静地站在那儿,接受阳光雨露,也承受风霜雨雪。”
四、传承中的树语
傍晚时分,带着散文集来到老槐树下。几个孩子正在树周围追逐嬉戏,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当他们跑累了靠在树干上休息时,我走过去与他们分享《梧桐》的故事。孩子们睁大眼睛听着,其中一个女孩说:“我们语文课本里也有树的文章,是《白杨礼赞》!”
那一刻,我突然感到一种温暖的传承。从茅盾的梧桐到矛盾的白杨,再到眼前的老槐树,关于树的经典散文仿佛形成了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不同时代的人对自然、对生命的共同感悟。我告诉孩子们,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故事,值得我们去倾听、去记录。
五、树下沉思
夜幕缓缓降临,孩子们散去后,我独自在槐树下又坐了一会儿。路灯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恍若《梧桐》中描绘的“月光下的梧桐”。忽然懂得,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仅在于文字之美,更在于它能穿越时空,与每个读者的生命体验产生共鸣。
起身离开时,我轻轻拍了拍粗糙的树干,仿佛在与一位智慧的老友告别。决定从明天开始,也要在自己的日记里种下一棵树,用文字浇灌它,记录它的成长,也记录自己的成长。毕竟,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棵树,既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又向往着精神的天空。
感谢这个午后与《梧桐》的重逢,感谢老槐树二十年的陪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唯愿在纷繁世事中,始终保持一棵树般的从容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