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好的文章读起来给人的感觉是如清泉般流淌的文字

如清泉般流淌的文字

——五月的日记随笔

清晨推开窗时,阳光像融化的蜂蜜般稠密地涂抹在书桌上。钢笔尖触及稿纸的瞬间,我忽然明白好的文字应当如后山的溪流——不必刻意追寻方向,却能自然浸润每处石缝。

一、文字的呼吸感

隔壁林老师总说学生作文"太用力"。这让我想起昨日在溪边看到的场景:三两个孩子蹲在浅滩处,小手死死攥着细沙,水流却从指缝溜走得更快。而稍远处垂钓的老者,鱼篓里反而银鳞闪烁。写作何尝不是如此?当我停止在日记里堆砌成语,那些真实的晨露与蝉鸣反而在纸上活了过来。

二、瑕疵里的月光

整理旧物时翻到二十年前的日记本,褪色的蓝墨水洇开在纸张边缘,像极了那个雨季总也晾不干的校服。当时为写错字懊恼的页面,如今读来却比精心修饰的获奖作文更动人。原来真正的好文章从不怕留下指纹,正如溪底的鹅卵石需要水流千万次的抚摸才能圆润。

「文字应该像呼吸般自然」——这句话被我用铅笔写在今天的日历角落。窗外的香樟正在落叶,那些打着旋儿的金黄叶片,比任何比喻句都更接近写作的本质。

三、留白的韵律

傍晚帮母亲整理晒好的棉被时,突然理解为什么古人说"文章本天成"。蓬松的棉絮在竹竿上微微摇晃,阳光穿过纤维的间隙,在地面投下不断变化的光斑。这多像写作中的留白——那些未说尽的话,反而让文字有了呼吸的空间。我决定从明天开始,日记里要多些这样的"棉絮间隙"。

合上本子时,月光正漫过窗台。突然想起清晨那支钢笔,此刻笔帽上凝结的水珠,恰似某个未完成的句点。好的文字原该如此——不必汲汲于抵达终点,只要诚实地记录每一程的晨露与星光。

免费作文我和我的老师

那时的我,对吉他一窍不通。第一次上课时,我怯生生地抱着吉他,手指僵硬地放在琴弦上,连最基本的音都弹不准。王老师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耐心地从最基础的拿琴姿势教起,一遍又一遍地示范,直到我能够正确地握住琴颈。他的声音温和而富有磁性,像是山间清泉流过鹅卵石,让人感到无比安心。记得有一次,我正在练习一首简单的...

...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