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人间烟火:我的美食美文摘抄欣赏日记
晨起·粥香袅袅
清晨六点半,灶台上的白粥正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读汪曾祺《故乡的食物》中写:"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通货膨胀是有关系的。"忽然觉得手中这碗最普通的白粥,也盛满了时代变迁的滋味。米粒在清水中舒展身姿,如同文字在时光里绽放光华。我学着先生的笔调在摘抄本上记下:"粥之朴素,恰似生活本真。一勺米,一瓢水,慢火熬出人间至味。"
午时·巷深味长
正午漫步老街,卖糖炒栗子的铁锅哗啦作响。想起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形容:"栗子炒得爆裂,露出黄嫩的仁儿,烫手烫嘴的正好吃。"赶忙买上一包,果然烫得在两手间颠来倒去。坐在青石阶上抄录这段文字时,卖豆腐脑的吆喝声由远及近,遂要了碗咸口的,淋上虾籽酱油,撒些紫菜末——这味道竟与张恨水在《金粉世家》里描写的"豆腐脑白嫩如脂,佐料五色缤纷"丝毫不差。美食美文的奇妙,就在于能让百年后的食客依然能找到文字里记载的温度。
暮色·家宴生香
母亲炖了拿手的红烧肉,深琥珀色的肉块在砂锅里颤巍巍地抖动。忽然忆起邓云乡在《增补燕京乡土记》中的妙喻:"好的红烧肉,要烧得肉皮如琥珀,瘦肉似红檀,肥肉像水晶。"忙不迭摘抄下来,旁边画了块冒着热气的肉。饭桌上父亲呷了口黄酒,说起他年轻时在江南吃到的响油鳝糊,那滚油浇在蒜末上的刺啦声,竟与陆文夫《美食家》里写的"一勺热油浇下去,满堂皆惊"的场景重合。原来每个家庭都有本活色生香的美食美文录。
夜读·字里嚼香
灯下重读唐鲁孙的《中国吃》,看到"北平的奶酪,是用牛奶、米酒、白糖凝结而成,冰镇后盛在蓝花白瓷碗里"这段,忽然馋虫大动。翻出冰箱里的酸奶,撒上坚果碎权且解馋。忽然明白美食美文的最高境界,不仅是让人垂涎三尺,更是透过文字触摸到那些消逝的时光。就像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详记的茄鲞做法,今人虽难复原,但读着"九蒸九晒"的字句,依然能想象曹雪芹笔下大观园宴席的盛景。
摘抄札记
353张高清美食图片:给我三分钟,许你一碗人间烟火
喜欢分享的这些图片欢迎关注评论收藏点赞感谢您的支持 353张高清美食图片:给我三分钟,许你一碗人间烟火 烟火之味,是生活的本真! 人生,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图文整理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022 Baidu |由 百度智能云 提供计算服务 | 使用百度前必读 | 文库协议 | 网站地图 | 百度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