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秋意浓时读叶圣陶的

秋意浓时读叶圣陶的《没有秋虫的地方》

十月十五日 晴

午后阳光斜照进窗,书桌上摊着叶圣陶先生的散文集。翻至《没有秋虫的地方》一篇,忽觉窗外秋风正应和着纸页间的文字,便索性合书静坐,任思绪随那文字流淌进眼前的秋光里。

叶先生说“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这恰是都市秋日的写照。我所居的楼房之间,唯有灰白的水泥与零星的绿化,秋虫的鸣声早已被车流人声吞没。然而今日读罢此文,耳畔却仿佛响起他笔下那“众妙毕集,各抒灵趣”的合奏——虽然实际是听不见的,心却听见了。

一、文字里的秋声

叶圣陶描绘的秋虫声是“凄凄切切”、“徘徊号叹”的,他说这声音“足以感动人心”,而现代人住在“没有秋虫的地方”,实则是一种“不容秋虫的地方”。这让我悚然一惊:我们岂非正生活在这样“不容”的世界里?空调恒温的室内,隔音玻璃窗外,四季变得模糊,虫鸣成了稀罕物。我们失去了与自然节律的共鸣,便也失却了某种细腻感知的能力。

先生写道:“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与我每日走过的地铁站、商场何其相似。我们建造了隔绝自然的堡垒,却也在无形中筑起了心灵的囚笼。秋虫的“哀言”与“乐语”不再能抵达耳畔,于是秋天只剩降温预警和换季促销,再没有“一切众生之憔悴”的深沉诗意。

二、寻找耳中的秋光

合上书,我决意去寻找一些真实的声音。步行至郊野公园,择一条落叶小径静坐。起初只闻风声飒飒,渐渐地,屏息凝神中,依稀听见草间窸窣——那是蟋蟀的振翅,抑或是蝼蛄的爬行?它们的声音细微得几乎要被心跳盖过,却真真切切地存在着。

叶圣陶说秋虫的鸣叫是“辛苦的”、“挣扎的”,此刻我才懂得这形容的精准。这微弱的生命之音,要在人类统治的世界里挣得一席之地,何其艰难。然而它们依然唱着,“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永不断绝的脉动。我闭上眼,任由这真实的秋声与记忆中的文字交织,忽然明白先生所言“它们不息地鸣着,便是生命的不息”的深意。

三、心上的秋虫

暮色四合时,虫声愈显清晰。归家的路上,我想:物理意义上的“没有秋虫的地方”或许无法立刻改变,但我们可以让秋虫住在心里。通过叶圣陶这样的文字,通过每一次对自然的主动倾听,我们能在心中养一隅秋光,存一片虫鸣。

正如先生所言:“所以心如止水,不如心有秋虫。”这“秋虫”便是对万物有情的感知,对时节变换的敏觉。它提醒我们:在喧嚣都市中,依然要保有倾听一滴露水、一阵凉风、一声虫吟的温柔。

今夜,我将打开窗户,哪怕只听见遥远的、模糊的振翅声。因为我知道,只要愿意倾听,秋虫从未真正消失——它们一直在时光的缝隙里,吟唱着永恒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