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散文大奖赛参赛日记:雨夜拾忆
十月十七日 雨
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像极了时光流逝的脚步声。台灯在书页上投下暖黄的光晕,钢笔尖划过稿纸的沙沙声,竟与雨滴敲打玻璃的节奏莫名契合。这是我为2026散文大奖赛准备的第三篇日记体散文,却迟迟难以落笔——不是缺乏素材,而是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往事便如这场秋雨般倾泻而下。
一、祖母的针线盒
傍晚整理旧物时,偶然翻出祖母留下的桐木针线盒。盒盖上深浅不一的木纹像极了老人手背的褶皱,打开时仍能闻到淡淡的樟脑香气。里面整齐排列着各色丝线,最底层压着三枚磨得发亮的顶针,其中一枚还缠着半截未完工的绣样。忽然想起某个相似的雨夜,祖母就着煤油灯补衣裳,针尖在发间轻轻一抿,银丝便与棉线交织成时光的经纬。那时总觉得夜雨漫长,如今才明白,有些人用一生缝补岁月,最后自己却成了记忆里最精致的补丁。
二、旧书店的邂逅
下午为寻找创作灵感,躲进城南的旧书店避雨。指尖掠过泛黄的书脊时,意外抽出一本1987年版的《散文月刊》。书页间飘落一张植物书签,是压得平整的银杏叶,叶脉间用钢笔写着"致拾得此叶者:愿文字为你遮风挡雨"。站在逼仄的书架过道里,忽然被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击中。或许文学真正的魅力,从来不是辞藻堆砌,而是让素未谋面的人们,在某个雨夜共享同一份感动。书店老板见我湿漉漉的样子,笑着递来热茶:"雨天和旧书最配,就像散文和真情最配。"
三、雨夜的创作札记
此刻书写这些文字时,雨声渐密。忽然理解为何众多名篇都诞生于雨夜——雨幕将世界分隔成无数个私密空间,雨声则是最好的白噪音,让人能听见内心最细微的颤动。参加2026散文大奖赛的初衷,或许正是想找回这种与自我对话的能力。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太需要一场这样的雨,让我们暂停脚步,在文字里重新打量那些被忽略的温柔。就像此刻,雨水正洗净梧桐叶上的尘埃,而笔下的字句,也在拭亮蒙尘的记忆。
夜更深了,雨仍未有停歇之意。合上日记本时忽然想起,祖母生前总说"春雨润物,秋雨润心"。或许散文创作亦是如此,用春雨般的细腻观察世界,以秋雨般的深沉滋养灵魂。愿明晨推窗时,能见到被雨水洗亮的蓝天,而这篇为2026散文大奖赛而作的日记,也能如雨后银杏般,在时光里留下金色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