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义:在路上寻找自己,也在路上遗忘自己
七月十五日 晴 于拉萨
当我终于站在布达拉宫脚下,仰望着那片在澄澈蓝天下白得耀眼、红得炽烈的宫墙时,胸腔里奔涌的情绪并非想象中的激动,而是一种奇异的平静。耳边是风声,还有隐约传来的诵经声。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那句话:“旅行的意义,是在路上寻找自己,也在路上遗忘自己。”这趟前往世界屋脊的旅程,于我而言,正是一场对自我的盛大告别与重逢。
一、启程:遗忘沉重的日常
出发前,我深陷于都市生活的泥沼。每日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穿梭,被KPI、 deadlines和各种人际关系的细线紧紧缠绕,仿佛一个被无形之手操控的提线木偶。那个“自己”,是项目经理、是儿子、是朋友,却唯独不是“我”本身。行李箱摊开在地上,我机械地往里塞着冲锋衣、防晒霜和高原安,心里想的却是那份还没做完的汇报PPT。机场的广播声尖锐而陌生,当飞机挣脱地心引力冲上云霄,透过舷窗看着脚下那片熟悉的城市逐渐模糊、最终被云海吞噬时,我忽然感到一阵轻盈。我知道,我正在将那个被生活驯化、被规则定义的“旧我”,暂时遗忘在了一万英尺之下。
二、途中:寻找陌生的震撼
真正的寻找,从踏上高原开始。列车在青藏铁路上蜿蜒前行,窗外是亘古的荒原与雪山,牦牛像散落在绿色绒毯上的黑珍珠,安静地咀嚼着时光。这里的辽阔,足以吞噬所有微不足道的烦恼。同车厢的是一位独行的老者,皱纹里刻满了故事。我们共用一壶酥油茶,他用生硬的普通话告诉我,他每年都要进藏一次,“不是来看风景,是来给心洗澡。”他咧嘴一笑,牙齿洁白。在纳木错湖畔,我静坐了整个下午。湖水蓝得不像人间之物,倒映着念青唐古拉山的雪峰。水天一色,无边无际。在这极致的自然伟力面前,那个在办公室里为了一个项目名额而辗转难眠的“我”,显得如此渺小又可笑。风掠过湖面,也掠过我,仿佛真的将一层层世俗的尘埃吹散,露出了底下那个更本真、更接近自然的状态——一个会对美感到战栗,会对未知充满好奇,会因简单的一杯热茶而满足的“我”。
三、顿悟:遗忘与寻找的合一
在大昭寺门口,我看到了无数磕长头的信徒。他们额上有灰,眼中有光,身体一次次地俯倒、伸展,用最谦卑的姿态,践行着最坚定的信仰。那份专注与虔诚,具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忽然顿悟,旅行中的“遗忘”与“寻找”,并非两个割裂的过程,而是一体两面。我们跋山涉水,暂时遗忘的,是那个被社会角色、生活压力和惯性思维所层层包裹的“假我”;我们努力寻找的,是那个剥离所有外在标签后,更真实、更内核的“真我”。就像此刻,我坐在八廓街的甜茶馆里,写着这篇日记。周围是嘈杂的藏语、碗碟的碰撞声和阳光的味道。我不再焦虑于未读的工作邮件,也不再算计着人生的得失。我只是“在”,在这里,在此刻。这种感觉,就是寻找的答案——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是一种存在的状态。
四、归途:带上新的自己
旅程终有尽头。我知道,我终将回到那座城市,重新汇入熙攘的人流。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同了。布达拉宫的灯光,纳木错的星空,老者的话语和信徒的眼神,已经像种子一样埋在心里。我遗忘了一个疲惫、焦虑、被异化的自己,却寻找回了一个更开阔、更平静、对世界葆有敬畏与热爱的自己。旅行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它给我们一个机会,跳出日常的轨道,在一个更广阔的参照系里,重新审视和定义自己。我们一路走,一路丢,一路捡。最终,我们带走的,不是几G的照片和一堆纪念品,而是一个被山水重新塑造过的、崭新的灵魂。
合上日记本,夕阳正将布达拉宫染成金色。明天即将返程,但我知道,真正的旅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