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余秋雨写的游记散文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与《千年一叹》的日记

一、晨起翻阅《文化苦旅》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在书桌上,我再次翻开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那些带着历史体温的文字,仿佛能听见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在风中低语。余先生笔下的阳关雪景让我神往:"天是蓝的,地是白的,蓝白之间站着几个黑点,那是行走的旅人。"这种极具画面感的描写,总让我想起去年西北之行时见过的苍茫天地。

1. 对废墟的思考

书中《废墟》一章写道:"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这句话在我脑海中盘旋不去。午后散步时经过城市拆迁区,那些断壁残垣突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用手机拍下砖墙上倔强生长的野草,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文化生命的延续?

二、午后邂逅《千年一叹》

咖啡厅里继续读《千年一叹》,跟随余先生的吉普车穿越战火中的中东。当读到关于巴比伦遗址的描写时,窗外突然下起太阳雨,雨滴在玻璃上折射出七彩光斑,恍若书中描述的楔形文字在闪光。特别触动的是描写埃及金字塔的段落:"它们站在沙漠里,把阴影投给时间。"这种时空交错的苍凉感,让我在便签纸上写下了几行诗:

黄沙漫过法老的冠冕
斜阳为斯芬克斯描金边
我的影子太浅
盛不下四千年沉淀

2. 文明的对话

书中关于不同文明碰撞的思考尤其深刻。希腊神庙石柱上的裂痕,印度恒河边的晨浴,这些场景在余先生笔下都成为文明对话的载体。这让我想起上周在博物馆看到的丝绸之路展品,那些褪色的唐三彩与波斯银币,仍在进行着跨越千年的无声交谈。

三、夜灯下的感悟

晚间整理读书笔记时,发现两本书共同的主题:行走不仅是空间的位移,更是时间的穿越。余先生用脚步丈量文明的距离,而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在书写自己的"文化苦旅"?合上书页,决定周末去城郊的古驿道走走,或许能遇见某个历史投下的淡淡剪影。

今日最大的收获,是明白真正的游记散文应该像余秋雨先生这样,既有地理坐标的精确,又有历史维度的纵深,更要有将个人感悟升华为人类共同情感的胸怀。这大概就是文化行者独有的魅力吧。

余秋雨写的游记散文合集

余秋雨的写景散文:西湖梦 余秋雨的写景散文:西湖梦 西湖的文章实在做得太多了,做的人中又多历代高手,再做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但是,虽经多次违避,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俗不可耐的题目。也许是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避不开它。 初识西湖,在一把劣质的摺扇上。那是一位到过杭州的长辈带到乡间来的。折扇上印着一幅...

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

(一)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

...历史人物和历史感叹融入他的游记散文中,试简要分析出这篇散文的...

余秋雨先生善于将自然景物、历史人物和历史感叹融入他的游记散文中,试简要分析出这篇散文的主题。(6分)(意思对即可)(1)这篇散文自然地表达了作者发自肺腑的对三峡的热爱之情。(2)也表达了对安宁和平生活的渴望。(3)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白帝城的主题是刘备、战火、沉郁和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还揭示了“封建权势者...

...历史感叹融入他的游记散文中,试简要分析出《三峡》这篇

【题目】余秋雨先生善于将自然景物、历史人物和历史感叹融入他的游记散文中,试简要分析出《三峡》这篇散文的主题。 答案: 【答案】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白帝城的主题是刘备、战火、沉郁和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还揭示了“封建权势者们”争权夺利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解析】这篇散文既写了三峡的美景,有写了三峡的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