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重读余秋雨散文三峡原文有感:江畔一日记

重读余秋雨散文《三峡》原文有感:江畔一日记

一、朝雾中的启程

清晨,江面还笼罩着一层薄纱般的雾气,我坐在东去的客轮上,再次翻开了那本早已磨损的散文集。余秋雨先生的《三峡》原文,就这样在哗哗的江水流淌声中,一字一句地映入眼帘。他写:“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这样的开篇,如今读来,竟比初次邂逅时更为沉重。轮船的汽笛呜咽,仿佛是与千年前的渔歌号子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先生笔下对三峡的解读,绝非简单的山水游记,而是一场深邃的历史沉淀的追寻。他提及李白、杜甫,那些曾在夔门留下绝唱的诗魂,似乎就萦绕在这云雾缭绕的峭壁之间。我合上书,凭栏远眺,试图将眼前的景致与文字重合。此时的江水已不完全是古人眼中的江水,两岸的景观亦因时代变迁而有了新的注释,但那磅礴的气势,那“奔突的电导,翻卷的云藻”的力度,却穿越了文字,直击心灵。

二、白帝城下的思忖

晌午时分,船近白帝城。阳光刺破了云雾,将山峦的棱角勾勒得格外分明。我想起散文中那个耐人寻味的追问:“刘备和屈原、王昭君,同由三峡出发,为何带给文人的是功业、情致和香艳,而留给他们的却是……”余秋雨先生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他只是将问题抛给了山水,抛给了历史。这种开放式的诘问,恰恰构成了他散文中最动人的部分——它不是灌输,而是引领着读者一同思考。

我拿出随身的小本,试图记录下此刻的思绪。一位同样在甲板上观景的老者看到我膝上的书,微笑着用浓重的川音说:“余秋雨的文章哦?写得好,他把我们这儿的魂给写出来了。”这简单的搭讪,却让我顿感《三峡》原文的生命力所在。它不仅仅是文人书斋里的雅赏,更融入了当地人的血脉,成为他们认知故乡、向外人介绍故乡的一份底气。这是一种文化的生根发芽,是文明对话在民间最朴素的体现。

三、暮色里的回响

夕阳西下,将江面染成一片瑰丽的橘红。客轮驶过一处即将被永藏江底的古栈道遗迹,游客们纷纷举起相机。而我,则再次沉浸于文章的结尾:“它(三峡)毕竟不会只是无数山石的一堆,它有自己的生命,它已经过了几千年的准备,几千年的等待,几千年的积蓄……”这充满哲思与诗意的笔触,道出了一种宏大的历史观。所有的变迁,无论是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人为的工程壮举,在漫长的文明尺度下,都成为了历史沉淀的一部分,等待着被后人解读与感悟。

夜幕低垂,两岸的灯火渐次亮起,如同散落人间的星辰。我终于明白,余秋雨先生的《三峡》之所以动人,并非因其描绘了多么奇绝的风景,而在于他通过这片山水,完成了一场与无数历史亡灵的对话,完成了一次对中华文明深层结构的叩问。他让我们看到,风景是表层的,其下奔流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命脉。这篇散文本身,也已成为这伟大沉淀中的一滴水珠,继续滋润着后来者的心田。这一日的江上阅读,于我而言,已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温故知新,更是一场精神的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