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笔下的山河旧梦
一、墨痕里的时光褶皱
清晨整理书柜时,那本泛黄的《文化苦旅》从高处滑落。拾起时,一枚干枯的枫叶书签从扉页飘出,上面还留着十年前用钢笔抄写的句子:“山河间的实际步履,使一切伟业变成了寻常风景,因此也使我们变得轻松。”忽然想起这是大学时在岳麓书院廊檐下躲雨时摘录的,那时总学着余秋雨先生的笔调写日记,试图在青春躁动里寻找历史的厚重感。
二、雨丝与碑文的对话
记得那个秋天特意去敦煌,带着《道士塔》里沉郁的慨叹。西北的风沙刮过莫高窟的岩壁,我用手电筒照着斑驳的壁画,忽然读懂先生写的“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当晚在青年旅舍的日记本上,竟不知不觉写了整整七页,仿佛那些飞天神女透过纸页在与时空对谈。雨滴突然敲打窗棂,像极了王圆箓发现藏经洞那天的雨声。
三、笔墨山河的召唤
后来走过都江堰,站在鱼嘴分水堤看岷江水奔腾,忽然理解先生说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深意。在伏龙观前的石阶上摊开日记本,墨迹被水汽晕染成青黛色,恍惚间仿佛看见余秋雨先生当年在此徘徊的身影。那些关于水利工程与人文精神的思考,从此成为日记里反复出现的母题。
四、千年一叹的回响
去年在绍兴鲁迅故居看到余先生题写的“黄酒醇厚,文章老辣”,突然意识到两种文化的相映成趣。深夜重读《山河之书》,忽然在书页空白处写下:“文明如酒,愈陈愈香;山河如卷,常读常新”。这或许就是日记的意义——在时空交错处留下自己的注脚,如同先生穿越荒漠时留下的那串脚印。
如今电子日记盛行,我却仍坚持用钢笔写竖排本。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里,总听见《文化苦旅》中的那句话:“友情的败坏,是从利用开始的;文化的凋零,是从摹仿开始的。”于是不再刻意模仿先生的笔法,只诚实地记录每次行走时的悸动。那些被余秋雨文字照亮过的山河,最终都成了日记里星罗棋布的光斑,在岁月里静静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