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文章摘抄:一轮明月寄乡愁
壬寅年八月十五日记
整理旧书时,偶然翻到泛黄的中学课本,那篇被荧光笔反复标记的《中秋节的文章摘抄》倏然映入眼帘。时隔多年重读这些文字,窗外的桂花香与记忆里的墨香忽然重叠,便决定提笔记下这个特别的月夕。
一、纸间明月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当年誊抄的皮日休诗句仍力透纸背。突然想起语文老师曾说:「中秋的月光要蘸着思念来写。」彼时不解其意,如今在异乡的出租屋里,看着从防盗窗栅栏间挤进来的月光,忽然懂得那些被我们机械摘抄的文字里,藏着古人穿越千年的情感密码。
二、光影交织
小区广场正在举办中秋游园会。孩子们提着仿古灯笼奔跑,光影在香樟树下流转成银河。这场景与摘抄本里描述的「小儿竞把青梅掷,争看蟾宫桂子落」奇妙呼应。现代电子灯笼虽无烛火摇曳的危险,却少了那份「轻罗小扇扑流萤」的雅趣。站在人群外围,突然听见有位母亲用吴侬软语教孩子念:「海上生明月...」后半句尚未出口,孩子已用普通话脆生生接上「天涯共此时」,顿时哑然——这恰是我当年摘抄最多的句子。
三、味觉乡愁
母亲快递来的自制月饼躺在茶几上,油纸包渗出淡淡的猪油香。拆开时发现里面还夹着张便签:「记得你总抄写『小饼如嚼月』」。苏东坡这句被我用红笔圈画多次的诗词,此刻竟在唇齿间具象化。五仁馅里冰糖的脆响,像极了童年时在祖母膝下听嫦娥故事咬到的甜霜。
四、云端团圆
视频通话时,父亲将手机对准庭院里的供月桌。高清镜头下,柚子上插的线香青烟袅袅,与摘抄本中「香烟紫雾绕月盘」的描述分毫不差。表妹突然凑到屏幕前:「姐,你以前帮我抄的中秋作文得了市里一等奖!」全屋人笑作一团时,月光正静静流过电子屏幕和我们年轻时的笔迹。
临睡前重读那些摘抄,发现褪色的钢笔字旁不知何时晕开了水痕。原来中秋从来不需要刻意创作,当千里外的月光照亮泛黄的笔记本,那些沉睡的文字自会醒来,替我们说尽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