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场关于童趣与成长的日记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我翻开泛黄的日记本,墨香混合着回忆扑面而来。鲁迅先生笔下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忽然在眼前鲜活起来——原来我的童年也有这样一座"百草园"。
一、百草园的野趣
老宅后院的荒园是我的秘密王国。斑驳的砖墙上爬满牵牛花,蟋蟀在狗尾巴草丛里开音乐会。记得某个夏午,我学着闰土支起竹筛捕鸟,却意外困住只翠绿的纺织娘。它振翅时鳞粉在阳光下闪烁,像撒了一把金箔。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句子突然有了温度
二、通往书斋的石板路
七岁那年,父亲在檐下挂起竹编书箱。每日晨光熹微时,我都要踩着露湿的青石板去私塾。先生戒尺敲在案上的脆响,与百草园蝉鸣形成奇妙的二重奏。某日偷带桑葚被罚站,窗外的紫云英开得正艳,忽然懂了什么叫"折花逢驿使"的惆怅。
- 描红本上歪斜的"上大人孔乙己"
- 砚台里混着杨花蜜的墨汁
- 《三字经》扉页的蟋蟀干尸
三、在记忆里重逢
昨夜暴雨冲刷着城市,恍惚听见童年那株老桑树在风中沙沙作响。电子书柜里躺着数字化版的《朝花夕拾》,但终究不及当年油墨印着指纹的课本动人。或许每个时代的孩子都在演绎着相似的剧本:百草园的天真烂漫,终要走向三味书屋的规矩方圆。

标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