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读听潮有感:名家写海的散文让我梦见那片蔚蓝

读《听潮》有感:名家写海的散文让我梦见那片蔚蓝

一、初遇《听潮》的悸动

昨夜灯下重读鲁彦的《听潮》,纸页间仿佛涌动着咸涩的海风。这位现代文学名家写海的散文,用"海醒了"三个字就让我听见了潮水拍打礁石的轰鸣。记得文中那段描写:"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这般拟人笔法让从未见过海的我,第一次在文字里触摸到了海洋的脉搏。

记忆中的海平面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雨声竟与文中"细雨似的浪花"重叠。忽然想起童年跟着祖父去渔港,他指着水天相接处说:"那里有鲁彦写的'银龙似的浪花'。"当时不解其意,如今在名家写海的散文里,终于懂得那种"整个海面变成万顷麦田"的壮阔。

二、文字里的潮汐律动

鲁彦笔下的潮水是有生命的:"先是有点恼怒,后来便渐渐快乐起来"。这种将海浪拟作情绪的写法,比直白描写更让人心颤。我在日记本上临摹这段时,钢笔尖竟不自觉地跟着文字的节奏起落,仿佛也在应和着潮汐的呼吸。

五感全开的海洋体验

最震撼的是文中对海声的描写:"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青岛,深夜独自站在栈桥,听见黑暗中海浪撞击防波堤的声响,确如名家写海的散文所言——是"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的混响。此刻才明白,原来好的散文真能穿越时空唤醒记忆。

三、梦中蔚蓝的启示

今晨醒来,枕边还放着《听潮》。梦里我变成文中那个"躺在舱面上"的听潮人,感受着"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这种阅读带来的通感体验,或许就是名家写海的散文最珍贵之处。它让困居城市的人,也能在字里行间拥有整片海洋。

午后整理书柜时,特意将《听潮》与我的海螺收藏放在一起。当西晒的阳光穿过蓝玻璃,那些鲁彦描写过的"银白的浪沫",似乎正在书架上闪闪发亮。这大概就是经典散文的魔力——它能让每个读者都成为海的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