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病中日记
十月二十七日 星期四 阴转小雨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敲打着玻璃,仿佛天地间都笼罩在一层薄纱之中。而我,已被这突如其来的重感冒困在斗室里三日。高烧虽退,但咳嗽依旧撕扯着喉咙,浑身酸软无力,像一株被暴雨打蔫了的草。
就在这灰暗的、连时间都变得黏稠的午后,门铃响了。蹒跚着打开门,竟是她——我的同事小林。她撑着一把滴水的伞,鼻尖冻得微红,手里提着一个沉甸甸的保温袋。
“猜你就没力气做饭,给你炖了点汤,清润的。”她笑着,语气轻松得像只是顺路,可我知道,从城东到城西,几乎跨越了整个城市,在这阴雨的晚高峰时期。
一碗热汤的暖意
她利落地进门,不顾我的推辞,径直走进厨房,拿出碗勺。打开保温桶的瞬间,一股混合着山药、玉米和排骨清香的温热蒸汽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屋内的病气与寂寥。
她一边看着我喝汤,一边絮絮叨叨:“办公室没你都觉得冷清了点儿……工作别操心,我们都帮你盯着呢……药按时吃了吗?要多喝水……”这些平日听起来或许琐碎的唠叨,在此刻,却比那碗热汤更能熨帖人心。她没有停留太久,叮嘱我好好休息后,便又匆匆融入了外面的雨幕之中。
我回到沙发上,身体依旧不适,但心里的某个角落,已被彻底照亮。那碗汤的滋味,鲜美无比,但更深的滋味,是一种被人牢牢牵挂着的踏实感。它无声地流淌进胃里,更深深地烙在了心上。
“涌泉”之思
静坐片刻,那句古老的训诫不由自主地浮上心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过去读来,只觉是一种道德上的规劝,一种关于欠与还的朴素伦理。直至此刻,我才真正体味到其中重量。
这“滴水”,并非汪洋大海,它可能就是一句及时的问候、一程顺路的护送、一次耐心的倾听,或是这样一碗跨越半座城市送来的、家常的热汤。它微小、寻常,却珍贵无比。因为它源自于一份没有功利、不求回报的真心。这份“恩”,其重量不在于物质的多寡,而在于那份“我在关心你”的心意。
而“涌泉相报”,又该如何理解?我想,它绝非一种即刻的、对等的物质偿还。真正的“涌泉”,或许应是:将这份接收到的善意,内化为自己生命的底色,成为一个像他们一样怀有温情、懂得给予的人。是在他人遭遇风雨时,也能自然地递上一把伞;是在朋友陷入困顿时,能毫不犹豫地伸出双手。是将这滴“水”的恩泽,转化为自己内心永不枯竭的善良之泉,然后再去滋润更多的人。
这份“报答”,是对那种美好行为的接力与传承,是让善意流动起来,而非静止地终结于一次答谢。
夜深有感
雨已停歇,夜凉如水。病中的脆弱,反而让感官变得异常敏锐,能清晰地捕捉并放大每一份微小的善意。这场病,像一次短暂的隔离,让我从日常的奔波中抽离出来,得以重新审视那些平日里或许被忽略的情谊。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会将这句话,连同这个雨日下午那碗汤的温度,一同珍藏。待我痊愈,我不仅要向小林郑重地道谢,更要带着这份充盈的感激,去成为那眼“涌泉”,去成为可以传递关心与温暖的本身。
感谢所有在我生命中出现,并给予我“滴水”之恩的人们。是你们,让我的世界始终保有着最动人的温度。
学会感恩演讲稿
这正如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避免陷入自私的泥潭。其次,感恩的对象无处不在。感恩父母,他们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盏灯。父母每天早起为我们准备早餐,深夜陪我们复习功课,他们的爱无私而伟大。想想那个冬夜,母亲冒雪送伞的场景;或者父亲放弃休息,带我们去公园的时光。这些点滴,难道不值得我们用...
开学感受和目标作文六年级600字
此外,我还要学会感恩。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感谢同学的互帮互助,感谢父母的默默支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回报他人的关心与帮助,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新学期的每一天,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用坚定的信念面对挑战,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理想。相信在这一学期的努力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