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冰心散文《母亲》有感
十月十五日 阴转小雨
窗外淅淅沥沥下着秋雨,我从书架上取出那本泛黄的《冰心散文集》,翻至《母亲》一篇。纸页已微微卷边,墨香却依旧带着时光沉淀的温润。重读此文,恍若与旧友重逢,字里行间涌动的深情,比少年时体会更深刻几分。
一、文字中的温度
冰心先生开篇即言:“母亲,你是大海,我只是刹那间溅跃的浪花。”这比喻何其精准,又何其卑微!大海永远包容浪花,无论浪花跃得多高,终将落回母亲的怀抱。我读到此处,不禁掩卷沉思。我的母亲何尝不是如此?她虽不懂那些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大海”的角色——清晨灶台上温热的粥,深夜为我掖被角的粗糙手掌,离家时塞满行囊的腌菜与叮咛。
文中那段“我每次想到母亲,心里就充满了无穷的力量”直击人心。这力量并非惊天动地,而是如细雨润物,无声却持久。想起去年工作受挫,整日消沉,母亲打来电话,只絮叨些家常:院子里的月季开了,邻居家的猫生了崽,她新学了一道红烧鱼……挂掉电话后,我竟奇迹般地感到一种踏实。原来,母亲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抗世间风雨的盾牌。
二、泪光中的镜像
冰心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诗句我少时便能背诵,如今再读,眼眶竟有些发热。或许是因为自己也将步入中年,开始体会生活的重担,才真正懂得“躲避”的奢侈与幸福。
下午雨势渐大,我拨通母亲的视频电话。屏幕那端,她的白发又添了许多,却依然笑着问我吃饭没有。我忽然想起冰心文中那个细节——母亲病中仍惦记着女儿的饮食。跨越近一个世纪,母亲的爱竟如此相似:永远关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仿佛我们还是那个需要呵护的幼童。我告诉她正在读《母亲》,她好奇地问:“冰心是谁?写得好吗?”我笑着说:“她写的就是您这样的母亲啊。”母亲在镜头那端腼腆地笑了,皱纹如菊花般绽开。
三、时光中的回响
黄昏时分,雨停了。我合上书页,心中满是湿润的感动。冰心的散文之所以不朽,正因为她捕捉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对母亲的依恋与感恩。这种情感超越时代,跨越地域,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能引起共鸣。
如今我也成为人父,才更理解母亲当年的付出。养育孩子的艰辛,让我无数次想起童年时母亲在灯下缝补的身影。她不是冰心笔下那个能吟诗作对的才女,却是用整个青春为我铺就成长之路的守护神。正如冰心所说:“母亲的爱是永远的,不因万物毁灭而变更。”
今夜,我要给母亲写一封长信。不,或许该直接回去看她,带着她爱吃的糕点,坐在她身边,听她唠叨那些说过无数遍的往事。因为冰心的文字提醒我们:母爱虽永恒,但母亲会老去。唯有珍惜当下相伴的时光,才是对这份深情最好的回应。
雨后的月光透过窗棂,清澈如洗。我想,此刻冰心先生笔下的母亲,一定在天堂微笑地看着世间无数母亲与孩子,继续演绎着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