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独白: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十月十七日 星期三 雨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敲打着玻璃,仿佛也在敲打着我空洞的心。夜色渐浓,城市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雨声和偶尔驶过的车轮划过湿滑路面的声音。我坐在书桌前,台灯的光晕在纸面上投下一圈温暖,却照不进内心的角落。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这句话不知何时钻入了我的脑海,便再也挥之不去。它像一把精准的钥匙,开启了我试图深锁的情感闸门。我放下笔,凝视着窗外被雨水模糊的灯火,每一盏灯背后,似乎都有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归宿。而我,像是一个永远的异乡人,即使身处熟悉的房间,依然感到一种深刻的漂泊。
记忆的潮水
思绪飘回到多年前的那个车站。母亲站在月台上,眼眶微红,却努力保持着微笑。火车缓缓开动,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视野之外。那时我以为,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归来。如今才明白,有些离开,就是永别。故乡的老屋早已易主,那棵刻着身高的枣树也被砍伐,我失去了回去的理由,也失去了心灵的锚点。
这些年,我辗转于不同的城市,从北到南,由东至西。我熟悉每座城市的地铁线路,却说不出一处真正让我感到归属的角落。我学会了各种方言的问候语,却在深夜被梦惊醒时,不知自己身在何方。行李箱的轮子磨损了一又一个,上面的托运标签层层叠叠,像是一枚枚勋章,记录着我的流浪里程。
人群中的孤独
白天,我穿梭于熙攘的人群,与同事谈笑风生,与客户侃侃而谈。表面上看,我融入了这座城市,融入了这种生活。可是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站在天桥上看着车水马龙,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便汹涌而来。
上周参加了一个朋友的婚礼。看着新郎新娘交换誓言,彼此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我忽然感到一阵窒息般的孤独。我知道,我应该为他们高兴,可是内心某个地方却在无声地哭泣。那份相守的承诺,那个愿意让你栖息的人,于我而言,似乎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寻找栖息地
我也曾试图建立自己的栖息地。养过一盆绿萝,它在我出差期间枯萎了;领养过一只流浪猫,它后来从窗户逃走了,或许它也习惯了流浪,不适应被拘束在一方天地中。甚至连书架上那些书,都还没有完全融入这个空间,它们来自各个城市书店,带着不同主人的气息。
心理学家说,家的感觉来自于与他人的深刻联结。而我,似乎总是浅尝辄止,害怕过于亲近后的分离,于是宁愿保持安全距离。这种自我保护,成了我自我放逐的枷锁。
雨夜的顿悟
雨渐渐小了,从倾盆大雨变成了绵绵细雨。我忽然意识到,或许心灵的栖息地不在于某个具体的地方,而是一种状态、一种接纳。流浪与否,不在于脚步停留在何处,而在于内心是否安宁。
也许我需要接纳这种流浪感,与之和解而非对抗。就像今夜,虽然孤独,虽然伤感,但这份情绪是真实的,是我的一部分。承认没有永恒的栖息地,或许才是真正寻找安宁的开始。
雨停了,窗外一片清新。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我依然会继续前行,带着这句话给予我的刺痛与启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但也许,流浪本身,就是一种寻找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