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散文摘抄名家名篇:在朱自清的背影与鲁迅的秋夜间寻找日记的灵感

在名家笔触间拾掇生活的微光

——日记里的散文美学

清晨整理旧书箱时,两本泛黄的散文集从箱角滑落。朱自清《背影》的扉页还夹着去年秋天的银杏叶,鲁迅《秋夜》的边角却已蜷曲如院墙外那株枣树的枯枝。忽然觉得,日记本里那些零散的文字,或许正需要这般凝练而深情的笔调。

一、父亲的手与星空的眼

重读《背影》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段落时,忽然想起上周父亲来送枇杷的情景。他站在楼道逆光处的剪影,与九十年前月台上那个蹒跚的身影竟如此相似。我在日记本上补记:"父亲左手提着竹篮,右手始终扶着楼梯扶手,指节像老榕树的气根般凸起。"

二、墙外枣树与窗前梧桐

鲁迅先生写"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著名开头,让我对着窗外的法国梧桐发了半小时呆。昨夜暴雨后,落叶粘在窗玻璃上像褐色的蝴蝶标本。日记里原先写着"今天下雨了",现在添上:"雨滴在梧桐叶上敲打出《广陵散》的节奏,而对面工地钢筋碰撞的声音,则是未调音的琵琶。"

"散文的精髓在于看见平凡里的光。"某位编辑的批注突然浮现在脑海。翻到去年冬至那天的日记,当时只潦草记着"吃了汤圆",现在补上:"糯米团子在瓷碗里转圈,像缩小版的月亮漂浮在乳白的银河中。父亲突然说'你小时候总要把芝麻馅挤出来看',这句话让整个厨房突然亮了一下。"

三、从摘抄到创造的桥梁

临睡前把《秋夜》里"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的句子抄在日记本扉页。这让我想起初中时总爱用"蓝得像墨水"形容天空,如今才懂得名家笔下的蓝色会眨眼、会呼吸。合上本子时,发现今日的日记不知不觉写了三页——原来最好的写作课,就藏在那些被时间摩挲得温润的散文名篇里。

台灯将书架的影子投在墙上,那些散文集的书脊连成起伏的山脉。突然明白日记不该只是生活的账本,更应是灵魂的显微镜——像朱自清观察父亲攀月台的姿态,如鲁迅凝视枣树刺破夜空的倔强。明天开始,或许该在记事本里留些空白,等待散文的星光悄然降临。

朱自清与鲁迅的散文

鲁迅日记的相关记载是,1932年11月24日,“上午朱自清来,约赴清华讲演,即谢绝”。11月27日,“下午静农来。朱自清来”。朱自清两次努力均未果,未免沮丧,虽然此文中未明显流露,但他的学生吴组缃后来对此有更为具体的回忆:“朱先生满头汗,不住用手帕抹着,说:‘他不肯来。大约他对清华印象不好,也许是抽不出时间。他在城里有好几处讲演,...

鲁迅-朱自清与李健吾的散文创作

其散文写作受到了来自鲁迅和朱自清的影响,本文从其散文文学创作的态度、文体特征和风格方面来分析他们的关系。 关键词:“闲话风” 口语化 现代游记散文 李健吾从事文学创作过程中,鲁迅、朱自清、周作人、徐志摩、王统照、陈大悲、石评梅等“五四”新文学先辈给他提供过很大的帮助、指导和可资借鉴的文学资源。他们直接或...

...同的理解:在朱自清的眼里,感动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在鲁迅的笔下_百 ...

(50分)“感动”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朱自清的眼里,感动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在鲁迅的笔下,感动是藤野先生无国界的关怀;在居里夫人手上,感动是镭放射出的美丽颜色;在汪曾祺心中,感动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关于“感动”,你又有怎样的理解、经历和体悟呢?请以“不期而遇的感动”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