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日记: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岁月

日记: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岁月

一九八零年十月十五日 星期三 晴

清晨五点,天还未亮透,我便习惯性地醒来。推开木窗,一股熟悉的煤烟味混合着秋日的凉风扑面而来。胡同里已有零星脚步声,那是赶早班的工友们。妻子在厨房生起了炉子,准备着一家五口的早饭——棒子面粥、窝头和一小碟咸菜。这样的早晨,几十年如一日。

坐在吱呀作响的藤椅上,我翻开了这本泛黄的日记本。封皮上“奖给先进生产者”的烫金字迹虽已模糊,却依然让我想起一九六八年在机床厂获得表彰的那天。那时候,我们最常说的就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这八个字。它不是口号,而是烙进骨子里的信念。

一、艰苦奋斗的青春

记得刚进厂时,我才十八岁。工厂是苏联援建的老厂区,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师傅是个山东汉子,总扯着嗓门喊:“小伙子们,咱们一穷二白,但要搞出中国人自己的机床!”那时没有数控设备,全凭一双手。为了攻克齿轮加工的精度问题,我们小组连续三个月吃住在车间。晚上困了,就裹着棉大衣在零件堆里打个盹。最艰难的时候,厂长把家里的粮票都分给了我们这些年轻工人,自己一家啃红薯度日。

一九七二年春天,当我们组装的C620机床通过验收时,整个车间的人都哭了。那台墨绿色的机床至今还在厂里服役,铭牌上刻着我们全组二十三人的名字。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如此拼命?因为我们都记得周总理说的那句话:“外国能造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能造!”

二、自力更生的智慧

七十年代表情最困难。许多原材料短缺,我们就自己想办法。没有合适的切削液,老技师用菜籽油调配制出替代品;缺少精密量具,技术员用放大镜和游标卡尺改造出测量仪器。最让我难忘的是,为了给新厂房安装行车,没有起重设备,我们全厂二百多人用肩膀扛起十吨重的钢梁,号子声震天响。那时虽然累,但每个人眼里都有光。

妻子常说,我们这代人把“自力更生”发挥到了极致。家里的半导体收音机是我用废旧零件组装的;孩子的玩具是车床车出来的小陀螺;甚至结婚时的家具,都是我用厂里的边角料一点点打制的。现在虽然生活好了,但那个铁皮饼干盒我还留着,里面装满了我自制的各种工具。

三、岁月的馈赠

下午去公园遛弯,遇见几个老工友。大家坐在长椅上,看孙辈们玩耍。老李头指着远处的工地感叹:“现在都是塔吊作业了,谁还记得咱们当年人拉肩扛的日子?”老王笑着说:“可没有那些人拉肩扛,哪来今天的塔吊呢?”

是啊,我们这代人用艰苦奋斗换来了今天的富强。虽然现在提倡科技创新,但“自力更生”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昨天小孙子问我什么是“工匠精神”,我想了想,就是把每个零件都做到极致的那股劲儿,就是明知困难也要迎难而上的那份执着。

夕阳西下,我合上日记本。窗外已是华灯初上,高楼林立。那些艰苦的岁月仿佛就在昨天,而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建立在昨日奋斗的基础之上。但愿年轻一代能记住:美好生活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用双手奋斗出来的。这,就是我们五零后最值得骄傲的人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