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优秀散文1500字可抄:雨日窗畔日记

雨日窗畔日记

晨起时,天色已是灰蒙蒙的。窗玻璃上缀着细密的水珠,斜斜地划出几道痕,又汇成一股涓流,悄然坠下。原是下雨了。这样的天气,最宜凭窗而坐,泡一壶清茶,摊开素纸,任思绪随雨声流淌。于是取出这本略显陈旧的日记本,想着记录些散漫的思绪,亦算是为日后留些可追忆的痕迹。

雨声淅沥,时密时疏,敲打着屋檐,轻叩着窗棂,竟似有种天然的韵律。远处的高楼、近处的树木,都笼罩在一片水雾之中,轮廓模糊了,色彩柔和了,世界仿佛被蒙上了一层薄纱,显得格外宁静。偶尔有行人撑伞走过,脚步匆匆,鞋跟溅起细小的水花,转瞬即逝。这般景象,使我想起古人“小楼一夜听春雨”的诗句,虽身处都市,竟也生出几分幽邃的意境。

茶烟袅袅升起,带着淡淡的清香。手指抚过纸页,感受到细微的纹理。日记本已用了大半,里面零零散散地记载着日常的琐碎、瞬时的感触、还有那些不经意间闯入脑海的念头。翻看前页,某日写道:“见梧桐叶落,忽觉秋深”;又某日:“夜读至深夜,月光洒满窗台,竟不忍睡去”。这些文字,如今读来,彼时的心境便又浮现眼前,仿佛时光倒流,昨日重现。日记之妙,大抵在此——它忠实地封存了每一个当下的自我。

雨势渐大,豆大的雨点密集地砸在窗上,发出噼啪的声响。窗外那株广玉兰,宽大的叶片被雨水洗得油亮,在风中微微颤动,不时滴下大颗的水珠。一只麻雀躲在枝叶深处,缩着脖子,羽毛有些湿漉漉的,模样颇有些狼狈,却仍不时发出几声啾鸣,似乎在对这天气表达着不满。生命在自然面前的这种微末与顽强,总是令人心生感慨。

想起少时在乡下,每遇雨天,便窝在老屋的门槛边,看雨水从青瓦檐上成串滴落,在石阶上凿出一个个小水坑。祖母坐在身旁,做着针线,偶尔抬头望望天,念叨着“春雨贵如油”。那时不解其意,如今却恍然——那不仅是对丰饶的期盼,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对自然节律的敬畏与遵从。城市的雨,似乎只剩下了交通的阻滞与出行的不便,那份与天地万物相连的细腻感知,竟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渐渐钝化了。

午后,雨声渐歇,变为蒙蒙细雨,如烟如雾。天空亮了一些,但仍是一片均匀的灰白。空气经过洗涤,变得格外清新,带着湿土和植物的气息,从微开的窗缝中潜入,沁人心脾。街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车辆驶过湿漉漉的马路,发出特有的嘶嘶声。

日记写至此,已近黄昏。这一日的时光,便在雨声与沉思中悄然流去。记录这些,并非要刻意追求什么深刻的意义,只是觉得,生活中有许多细微的感触、瞬间的思绪,若不及时捕捉,便如这窗上的雨痕,转眼就干涸消逝了。文字的作用,或许就是与之对抗,试图挽留那些易逝的瞬间,为无常的时光留下一些确凿的注脚。

灯下重读今日所记,忽觉这日记体散文,实在是一种极自由的形制。它不必拘泥于严整的结构,无需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只是随心所欲,娓娓道来,一如与老友围炉夜话,或与自己促膝长谈。其魅力,正在于这份真实与自然。它记录生活,也反思生活;它描绘外界的风景,也映照内心的波澜。

雨已完全停了。窗外,万家灯火依次亮起,倒映在湿润的地面上,拉出长长短短的光影,恍惚间,竟似一条流动的星河。合上日记本,心中一片澄明。或许明日,阳光灿烂,但今日这一页潮湿而宁静的时光,已然被文字定格,成为了永恒的一部分。这便是我所能抄录的,关于生活的最优秀的散文了——它长达一千五百字,写在雨天的窗畔,写在生命的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