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以有意义的散文为镜观一日之思

以有意义的散文为镜观一日之思

晨光初醒时

清晨五时三刻,闹钟未响而人已醒。窗帘缝隙间漏进一线灰白,恰如未蘸饱墨的毛笔在宣纸上轻轻一划。披衣起身时忽想起昨夜读的《瓦尔登湖》,梭罗写“黎明的感觉”如同获得新生,此刻方知并非虚言。厨房煮水时望着窗外渐明的天色,竟无端想起朱自清写荷塘月光的句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只不过眼前流动的是渐浓的晨光,同样静默地倾泻在晾衣绳和邻居的屋瓦上。

上午的断想

整理书桌时发现去年未写完的随笔,纸页已微微泛黄。墨迹洇散处像极了冬日呵出的白气,忽然就怔在原地。我们总在追逐所谓有意义的创作,却常忘记最珍贵的散文永远写在生活里。母亲来电嘱咐添衣时的停顿,地铁站口卖早点的老人呵手跺脚,办公室窗台上枯而未死的绿萝——这些片段连缀起来,岂非比刻意雕琢的文字更接近散文的本质?沈从文曾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此刻忽然懂得,所谓有意义的散文,不过是诚实地记录下照见自己的每一个瞬间。

午后徘徊录

日影西斜时经过旧书店,意外淘得八十年版的《傅雷家书》。牛皮纸封面被摩挲得温软,内页有铅笔写的批注:“散文之妙,在于似散非散。”忽然想起中学时总被要求划分“中心思想”,而今才明白真正的好散文从来不是围绕某个中心打转,而是如树生长般自然延展。坐在公园长椅上读稿时,一片梧桐叶飘落嵌在“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那行字间,恰似命运给出的注脚。远处孩童追逐泡泡的身影在夕阳下变成金色的剪影,忽然觉得这就是最生动的散文——无需辞藻堆砌,瞬间即成永恒。

暮色沉思录

华灯初上时整理今日所记,竟有三千余字。但最动人的不是写下的文字,而是那些未及记录的时刻:咖啡凉了又热的热气氤氲,麻雀在空调外机上跳跃的节奏,黄昏时分莫名涌起的乡愁。这才惊觉所谓有意义的散文,从来不是被动围绕某个主题,而是主动照亮平凡生活的光芒。就像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的“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风景,而在于拥有新的眼睛”。合上笔记本时望见窗外明月,忽然理解为何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最伟大的散文家从来都是生活本身,我们不过是在时间的河流里,侥幸拾得几枚发光的贝壳罢了。

夜渐深时重读清晨所写,竟觉陌生如隔世。文字永远追不上真实的生命体验,但正是这种追不上的距离,让我们不断书写。就像此刻窗外的月亮,千百年来被无数人写进散文,却依然新鲜如初生。或许有意义的散文真如曹丕所言“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但于平凡如我辈者,不过是给飘逝的时光系上文字的绳结,好在某天回首时,还能触摸到曾经那样认真活过的温度。

对镜观己的意思

对镜观己的意思 “对镜观己”这个词语的含义通常指的是通过自我反省或者内省来审视自己的行为、思想和情感。它强调的是一种自我觉察和自我认知的态度,类似于通过照镜子来观察自己的形象一样。 这个词语也可以被用来形容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即通过自我观察和反思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在行为和思想上的盲点和误区。 在哲...

散文之美_探寻从宏观世界到微观细节的诗意之路

从宏观到微观:散文诗意之路的融合与升华 宏观世界与微观细节并非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在散文创作中,优秀的作家常常能够将宏观视野与微观细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作品既有宏大的气势,又有细腻的情感,达到一种诗意的升华。以宏观为背景,凸显微观的意义 许多散文作品以宏观的社会、历史、自然为背景...

初中哲理散文写作指南

篇一这一路真好 有时候老师布置写散文作业,我会紧张得像小鹿乱撞。可后来我发现,所谓哲理散文的“指南”,其实是一条路,一条你一脚踩在泥土里、一脚踩在纸上都能感知到颤动的路。它不是死板的教科书,而像风里的一张地图,指给你看,哪怕你走错了弯,也会在回头的路口把错看成新的起点。于是这一路...

茅盾散文风景谈的审美价值

篇一茅盾散文风景谈的审美价值 今天写论文写到心里发毛,坐在宿舍的小桌前翻着书,像翻年轮一样翻着茅盾的风景谈。风景在他笔下并非单纯的美景卡片,而是一种审美的尺度,一种对世界的判读。也许这就是他所谓的“风景谈”的审美价值:把外在的景物和内在的情感、社会的现实、人的命运连成一根绳,牵引着读者去看、...

特岗山西语文试题及答案

6.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B.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C.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答案:D 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春夜洛城闻笛》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诗人由己及人,想...

镜观人生以镜明心

认清自己才是拨开浮云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当时刻以镜明心。 望远以明志,观近可正身。 以望远镜明己志,以哈哈镜观己身,二者相融方可在成功的路上找准目标,认清自己,不若斥鴳般无志,不惑于假象而自大。如若二者舍一,则空树目标而迷失自我,泛泛而谈却不识己身,只能如三国时的“道德模范”孔融,负其高气却被赞美...

朝花夕拾每个篇目的成长轨迹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收录1926年创作的十篇作品。这些文本以童年与青年经历为经纬,在个人叙事中织入对晚清至民初社会转型的深刻观察。不同于小说虚构的批判锋芒,散文以白描手法解剖自我成长历程,形成个体精神史与社会病理学的双重档案。1.2 成长轨迹在此并非线性进化过程,而是认知结构崩塌与重建...

我与地坛第三章读书笔记

篇一:我与地坛第三章读书笔记 作品信息与简要概括 名称:我与地坛,类型:散文/随笔。作者通过在北京地坛的冬日漫步,借景抒情,反思时间、生命与写作的关系。第三章在我理解里,聚焦的是“岁月的冷与心灵的热”的对照:外在世界寒气逼人,然而内心却在寻找某种温暖的坐标,一种对自我的安放和对未来的模索。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