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励志散文:晨间日记
晨光中的自省
清晨五时三刻,闹钟未响而人已醒,大约是因着昨日睡前默诵的那句“一日之计在于晨”罢。推开木窗,见东方既白,鱼肚色的天幕上还缀着几粒残星,忽想起鲁迅先生于《朝花夕拾》中写的:“须得抬起头来,才能看见全貌。”这晨光熹微的景象,竟教我生出几分惭愧——往日贪恋衾枕之暖,辜负了多少个这般清明的早晨。
先贤箴言录
记得朱自清在《匆匆》里叹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般诘问,如今读来仍如晨钟暮鼓。又念及胡适之先生《差不多先生传》里那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的主人公,岂不正是对当代人的警醒?我们总说“明日复明日”,却不知明日之我已非今日之我。
书案前的顿悟
展纸研墨之际,瞥见案头那本翻旧的《傅雷家书》。傅雷先生告诫儿子:“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这道理于人生路上何等贴切。我们常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看尽长安花,却忘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古训。昨日读《曾国藩家书》,见这位晚清名臣每日必做“修身十二课”,其中“静坐半时”与“读书不二”二项,最是令人动容。
先贤作息表
- 曾国藩:卯时起,读史一卷
- 梁实秋:晨四时即起,译书二千字
- 林语堂:清晨散步时构思文章
笔墨间的修行
落笔写日记时,忽然懂得为何古人将写作称为“笔耕”。这横竖撇捺间,何尝不是在耕耘心田?想起叶圣陶在《未厌居习作》中的比喻:“写作如种树,初时只见黄土,日久自然成林。”昨日种种烦恼,经笔墨梳理竟变得条分缕析。原来苏轼说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不只是读书之法,更是处世之道。
正如冰心在《寄小读者》中所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每于晨光中提笔,便似与这些先贤对话,他们的文字如明灯,照亮我辈前行之路。
晨课后的省思
合上日记本时,旭日已跃上窗棂。今日特地将鲁迅《热风》中的一段抄在扉页:“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原来经典励志散文的真谛,不在辞藻华丽,而在字句间流淌的那股浩然之气。它教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出不平凡的姿态。
忽忆起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的警句:“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那么日记该是边注和眉批。”而今始知,每日晨间的笔墨耕耘,正是在为人生这部大书作注。当暮年回首,这些散着墨香的文字,便是我们不曾虚度光阴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