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与折扇:一叶知秋的轻语
八月七日,晴,微风
日历悄无声息地翻过一页,上面赫然印着两个字——立秋。窗外,阳光依旧炽烈,蝉鸣依旧喧嚣,仿佛夏天还在用尽最后的力气宣示着主权。然而,当一阵微风穿过窗棂,拂过面颊时,我分明感觉到了一丝与往日不同的气息。那气息里,少了几分盛夏的黏腻与燥热,多了几缕不易察觉的、清澈的微凉。古人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我虽未见落叶,但这阵风,已然是秋天的信使了。
我走到书柜前,取下了那只收在锦盒里的折扇。许久未动,盒子上落了一层薄灰。轻轻打开,一股淡淡的樟木和旧纸张混合的馨香飘散出来。这把折扇是祖父留下的,扇骨是温润的湘妃竹,扇面是微微泛黄的宣纸,上面绘着淡淡的远山和一行秋雁,旁边用工整的小楷题着一句诗:“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这诗句,正应了今日的景。
扇底清风忆往昔
展开折扇,发出“唰”的一声轻响,这声音仿佛有魔力,瞬间将我拉回了童年的夏天。那时候,空调还是稀罕物,夏夜的纳凉,全靠一把蒲扇或是一把这样的折扇。祖父总是坐在藤椅上,不紧不慢地摇着这把扇子,为我驱赶蚊虫,也扇来阵阵凉风。他常常一边扇着,一边给我讲那些古老的故事,讲牛郎织女,讲二十四节气。关于立秋,他说:“立秋不是秋天一下子就到了,是秋天有了个由头,可以名正言顺地、一点点地挤走夏天了。就像这扇子,扇出的风,也是一阵阵的,慢慢把热气送走。”
那时我不懂,只觉得扇子好玩,喜欢学着大人的样子,“哗”地一下打开,又“啪”地一下合上。祖父总会耐心地纠正我,说折扇有折扇的礼仪,开合有序,动作要舒缓,方能显出其雅致。如今想来,那把折扇摇动的,何止是清风,更是那慢悠悠的、充满人情味的旧时光。
立秋之韵,藏于方寸之间
我将折扇完全展开,对着自己轻轻摇动。风,是柔和的,不像电风扇那般霸道直接,而是缠绵的、迂回的。这风量,在酷暑时或许显得力不从心,但在今日立秋,却显得恰到好处。它仿佛懂得节气的默契,知道从今天起,清凉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即将成为常态。扇面上的秋雁,似乎也在这微风中变得生动起来,它们要启程南飞,去寻找另一个温暖的国度。
立秋,是一个充满哲理的节气。它不像春分、秋分那样昼夜平分,也不像夏至、冬至那样极致鲜明。它是一个过渡,一个转折,一种“收”的开始。夏日的张扬与奔放,要在此刻慢慢收敛起来,转化为秋日的沉静与丰盈。这恰如我手中的折扇,合起来,是方寸之间的含蓄与矜持;展开来,是尺素之上的写意与风流。它收放自如,恰如这季节的变换,从容不迫。
我们总在追逐效率与速度,空调让室内四季如春,我们几乎忘记了自然节律的细微变化。而这一把小小的折扇,却将立秋的意境浓缩于方寸之间。它的每一次开合,都在提醒我,去感受风力的微弱转变,去倾听自然界那悄然的步点。它是一件旧物,更是一个时间的刻度,度量着季节,也度量着记忆。
尾声:且听风吟
夜色渐浓,我将折扇小心翼翼地合拢,重新放回锦盒中。窗外的蝉声似乎也疲惫了,不再那么密集。我知道,用不了几天,就会有真正的秋凉袭来,届时,这把扇子又要开始它长达三季的休眠了。
但这个立秋的傍晚,因了这把折扇,变得格外充实而宁静。它让我在一片喧嚣中,找到了一隅安宁,让我与一个远去的时代,与一位挚爱的亲人,有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风起立秋,扇引微凉,一叶虽未落,秋意已心生。这或许就是传统节气与旧物赋予我们的独特浪漫——在循环往复的时光里,体会生命沉淀下来的温柔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