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登高望远寄深情,茱萸香里话重阳——重阳节登山日记

登高望远寄深情,茱萸香里话重阳

——重阳节登山日记

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晴

晨光熹微时,我便携着母亲亲手缝制的茱萸香囊出门了。山脚下已有三三两两结伴登高的人,老人们拄着雕花木杖的身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恍若从古画里走来的重阳意境。

一、石阶上的岁月絮语

青石板阶缝里探头的野菊沾着露水,每踏过九级台阶,就能听见前方银发夫妇的谈笑:"记得那年重阳,阿毛才这么高..."他们交替指着不同高度的苔痕,那些深浅不一的印记,分明是时光写给大地的重阳诗行。我放缓脚步,任山风将碎金般的阳光和他们的回忆一起吹进我的香囊。

二、云亭里的古今对酌

半山腰的观云亭里,几位老先生正在石桌上铺开宣纸。穿靛蓝长衫的那位挥毫写下"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墨迹未干就被山风掀起一角,像要带着杜牧的诗句飞向云端。穿现代登山服的年轻人递上保温杯:"爷爷,您尝尝新酿的菊花茶。"古今两种重阳在这一刻氤氲成同样的暖意。

三、峰顶的重阳明信片

当终于站在刻着"极目楚天舒"的观景石上,整座城市在脚下铺展成流动的画卷。我解开香囊,将晒干的茱萸籽撒向山崖,看它们乘着气流旋转下落,仿佛替不能登高的父亲完成这场飞行。手机突然震动,是父亲发来的照片:他正把着我幼时骑在他肩头登高的相框,背景里那株老枫树,此刻与我视线尽处的红霞叠成了同一个颜色。

下山时暮色已染透山径,卖重阳糕的阿婆正在收摊。我买下最后一块嵌着枣泥的米糕,咬下去尝到的不只是甜糯,还有穿越千年的《西京杂记》里"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滋味。这个重阳,我们在不同的高度,共享着相同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