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传情,端午安康——记一次温馨的端午节家庭聚会
一、清晨的粽叶香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进厨房,母亲早已忙碌起来。蒸笼里飘出的粽叶清香混着糯米的甜腻,瞬间唤醒了我的记忆。记得小时候,每逢端午前夕,祖母总会带着全家人一起包粽子。她手法娴熟地将两片粽叶交叠,舀一勺泡好的糯米,再塞入蜜枣或咸蛋黄,最后用棉线紧紧捆扎。如今祖母虽已离世,但母亲完美继承了这门手艺。
“妈,今年教我包粽子吧。”我挽起袖子凑近灶台。母亲笑着点头,手把手教我如何折出完美的三角锥形。糯米从指缝漏出的触感,粽叶划过掌心的微痒,这些细碎的体验让端午的祝福有了具体的形状。
二、门楣上的祈愿
父亲踩着梯子在大门悬挂艾草和菖蒲,嫩绿的枝叶间还缠着五彩丝线。“驱邪避瘟,平安顺遂。”他念叨着传承千年的习俗。我仰头望着随风轻摆的艾草,忽然想起《荆楚岁时记》里“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以禳毒气”的记载。这些草木承载的不仅是药香,更是世代相传的守护。
手工香囊的温情
午后和妹妹缝制端午香囊,绸布里裹着朱砂、雄黄和香药。针脚歪斜的锦鲤香囊虽不精致,却让妹妹骄傲地挂在书包上。窗外传来邻居家孩子的笑闹声,他们手腕系着五彩绳,正在比赛谁的鸭蛋网兜更结实。
三、餐桌上的团圆
傍晚时分,姑姑端来冒着热气的咸鸭蛋,表哥拎着雄黄酒敲门。八仙桌上摆满佳肴:翡翠般的绿豆糕、油亮的红烧黄鱼、金黄的煎堆,当然还有层层叠叠的粽子。拆开棉线时,粽叶与糯米分离的细微声响,像打开一份期待已久的礼物。
“愿岁岁安康!”父亲的酒杯轻碰我的酸梅汤。灯光下,每个人的笑脸都被镀上温暖的橘色。此刻突然懂得,所谓传统节日,不过是给思念一个名正言顺的归处。
夜深人静时,我在日记本里夹进一片干艾叶。粽香终会散去,但这份“端午安康”的祝福,将随着记忆里的烟火气,永远鲜活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