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重读散文诗《母亲》的夜晚
一页被泪水浸湿的回忆
台灯将暖黄的光晕投在泛黄的书页上,散文诗《母亲》的标题在光影里微微颤动。这是第三十七次读它——自从母亲走后,那些诗句便成了我与她对话的暗号。
"她总把星辰别在围裙口袋,在灶台边撒下一把银河"——这句让我想起童年发烧的深夜,母亲用沾了井水的毛巾为我降温,月光透过纱窗在她睫毛上结霜。
二、老樟树下的顿悟
傍晚散步时,小区那棵老樟树飘落一片叶子,恰似诗中"岁月从她发梢偷走的墨色"。突然明白作者为何说母亲是"行走的四季",她总能在梅雨季变出干燥的棉被,在寒冬清晨让毛衣带着阳光的味道。
散文诗里那个"用皱纹编织渔网"的比喻,此刻有了新解。母亲生前总在织补我刮破的校服,现在才懂她其实是在打捞我那些溺水的童年时光。
三、厨房里的交响诗
试着按散文诗的描写复刻母亲的蛋炒饭。当油珠在锅里炸开时,突然听见"她将晨曦翻炒成金黄的寓言"这句的弦外之音。原来母亲早就把整个世界的温柔,都藏进了平平无奇的围裙兜里。
四、未完成的对话
合上书时,发现扉页夹着母亲写的购物清单,歪斜的字迹间突然跳出诗中的句子:"她的一生都在书写,却从未署名的情书"。窗外夜虫开始鸣叫,恍若母亲年轻时哼唱的摇篮曲调。
或许散文诗《母亲》最残忍又最温柔之处,就是让我们在失去后,才真正读懂那些被柴米油盐磨损的,星辰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