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散文《春风》全文》读后随想
三月十二日 星期三 晴
今日重读董卿女士的散文《春风》全文,窗外恰有微风拂过新绿的香樟树叶,恍若文字中的气息穿透纸页,与现实的春光交融为一体。这篇千余字的散文竟让我在窗前静坐了整个下午,笔尖在日记本上踟蹰良久,不知该如何记录这份被文字浸润的感动。
一、文字里的春风形态
董卿笔下春风是具象的旅人——“它从江南的柳梢头出发,途经塞北的戈壁滩,最终停留在孩童仰起的脸庞上”。这般拟人化的描写让我想起清晨路过公园时,看见春风将湖面揉碎成万千银鳞的景象。散文中那句“春风是天地间的第一诗人”尤为精妙,我忽然理解为何古人总将春风与诗词创作相连,原来料峭与温润并存的春风,本就是一首平仄交替的绝句。
二、记忆中的春风往事
散文中关于“春风捎来故人消息”的段落,令我翻出压在箱底的旧照片。那年春天在母校樱花道上,春风卷起花瓣沾满白衬衫衣领,同窗举着风筝线轴在草地上奔跑。如今读到“春风年年如约而至,却带着不同的故事”,才惊觉那些以为遗忘的画面,始终被春风妥善保管着。正如董卿所写“春风是时间的信使”,它今年拂过面颊时,确实带来了二十岁那年的草木清香。
三、春风中的生命哲思
最触动我的是散文后半部分对生命轮回的思考。“被春风吻过的土地总会苏醒”这句,让我想起外婆家院墙后的老梅树,每年立春前后总有几枝倔强地探出墙头。去年冬天老人离世时,老梅树竟显出枯槁之态,今晨却见邻居发来照片——春风过处,虬枝上又缀满了星白花苞。这恰似董卿文中“春风从不承诺永恒,却始终给予希望”的注脚,万物在春风中得到另一种形式的永生。
四、书写者的春风情怀
作为主持人的董卿在此篇散文中展现出非凡的文字驾驭力。她写春风“既不谄媚也不傲慢”,何尝不是对媒体人职业态度的隐喻?那些“穿过弄堂时放缓脚步”的细腻描写,与她节目里俯身倾听嘉宾的姿势如出一辙。我忽然明白这篇散文为何能引发广泛共鸣——原来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缕特殊的春风,而董卿用文字为我们找到了共同的触点。
合上书页时暮色已染窗纱,春风仍轻轻叩打着玻璃。我想明年此时再重读此文,必定会有新的感悟。正如散篇末句所言:“春风永远在途中”,那些未说完的故事,且交给下一季春风继续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