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丰子恺散文《秋》有感:一叶知秋意,一笔写浮生
今日霜降,窗外的梧桐叶又飘零数片,恰如丰子恺先生在散文《秋》中所言:"秋确已来了,梧桐叶又飘落得多了。"蓦然想起书架上那本微微泛黄的《缘缘堂随笔》,便取出重读。这篇写于1934年的散文,历经近九十载春秋,依然以它特有的淡然与深邃,叩击着现代人的心灵。
一、 秋的况味:超越寂寥的生命礼赞
在大多数文人墨客笔下,秋总是与"寂寥"、"悲戚"、"萧瑟"相连。然而,丰子恺先生的秋,却别有一番境界。他开篇便以年龄为喻,将春比作懵懂童蒙,夏比作血气方刚的青年,而秋则是"三十以上"的成熟之人,是"识趣"而"悟道"的时节。这并非忽视秋的肃杀,而是以一种超然的眼光,审视生命由繁盛走向凋零的必然历程。他写梧桐叶的生与落,写它们"样子傻傻的,大而粗,但居然也生出了绿,居然也曾高高地站在枝头,居然也会飘零落地",字里行间没有丝毫哀怨,反而充满了对生命本身完成其过程的平静接纳与敬意。这种视角,超越了传统伤春悲秋的窠臼,将秋升华为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生命礼赞。
二、 艺术的眼:于细微处洞见宇宙
丰子恺先生不仅是散文家,更是杰出的画家与美学家。这篇《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那双"艺术的眼"。他能从最平凡、最细微的事物中,捕捉到天地运行的至理。他观察庭院里的梧桐叶,并非泛泛地看,而是精确地记录它们"数量渐渐减少,绿色渐渐浅淡"的过程,甚至注意到叶柄上那一点点"赭色"如何悄然蔓延。这种观察,是画家对色彩与形态的敏感,更是哲人对时间流逝的具象化体悟。他将自然的秋与人生的秋完美熨帖地融合在一起,使得"一叶落"不仅仅是"天下秋"的征兆,更成为每个人面对岁月、反思自身存在状态的一面镜子。他教会我们,美与真理并非总在远方,它们就蕴藏在一花一叶的细微变化之中,等待着一颗宁静而敏感的心去发现。
三、 永恒的共鸣:在现代社会中寻觅安宁
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重读《秋》,为何依然能被深深触动?或许是因为丰子恺先生笔下那份面对无常的从容与淡定,正是我们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所极度匮乏的。我们被裹挟在信息的洪流与物质的追逐中,很少能停下来,像他那样,静静地看一片叶子是如何变黄、如何飘落,并由此思考生命的真谛。他的文字,如同一剂清凉散,让浮躁的心得以沉静。他告诉我们,人生的成熟之秋,不在于拥有了多少,而在于明白了多少;不在于抗拒衰老,而在于如何有尊严、有智慧地接纳生命的每一个阶段。这种穿越时空的智慧,使得《秋》不仅仅是一篇描写季节的散文,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生活的哲学小品。
结语:秋之缘
合上书页,窗外秋阳正好。丰子恺先生的《秋》,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抒情,只有朴素的叙述与深邃的思索。它像一杯醇厚的乌龙茶,初饮平淡,回味却甘甜悠长。在这个秋天,感谢有这样一篇文字,能让我停下匆忙的脚步,学着用"艺术的眼"和"哲学的心",去重新审视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在一叶知秋的意境里,写下属于自己的人生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