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重读路九全散文代表作乡野记忆有感

重读路九全散文代表作《乡野记忆》有感

今日整理旧书,指尖再次划过那本纸张已微微泛黄的散文集,停留在《乡野记忆》的篇名上。路九全先生的文字,于我而言,不啻为一座精神的故乡,每一次重读,都像是一次灵魂的归乡之旅。窗外都市的喧嚣被隔离开来,我随着他的笔触,再次沉入那片辽阔而深情的土地。

文字的泥土气息

路九全先生的散文,最撼动我心的便是那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这并非一种粗粝的沙尘,而是饱含了生命力的、湿润的、混合着青草与稻花香的味道。他在《乡野记忆》中写犁铧翻开的新泥,写雨后田埂上蜗牛爬过的银线,写冬日灶膛里噼啪作响的柴火,这些寻常景物,在他的笔下都被赋予了灵性。他不是在旁观,而是在生活,在用全部的感官去拥抱那片土地。他的文字仿佛就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庄稼,带着大地的体温和脉搏。这让我想起自己远离已久的故乡,那些曾经熟视无睹的日常,如今却成了梦中最珍贵的画面。路先生的文字,是一把钥匙,轻易就打开了记忆的锁,让乡愁如潮水般涌来。

平淡中的深邃哲思

路九全的散文代表作,从不刻意追求宏大的叙事或惊心动魄的情节。他的力量,蕴藏在对平凡人、平凡事的白描与沉思之中。《乡野记忆》里那个沉默寡言的石匠,一锤一錾地与石头对话;那个在溪边浣衣,歌声清亮的邻家姑娘;还有那头在夕阳下慢悠悠走回牛棚的老牛……他们都是黄土高原上最普通的生命符号。然而,路先生却能从石匠的皱纹里读到岁月的坚韧,从姑娘的歌声里听到生命的欢愉,从老牛的眸子里望见一生的忠诚与忍耐。他是在用散文为我们绘制一幅关于生命本质的“农耕图”。他写收获的喜悦,也写灾年的困顿;写相聚的温暖,也写离别的哀伤。这种对生活全貌的诚实记录与思考,使得他的“平淡”具有了撼动人心的“深邃”。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哲理,就蕴藏在春播秋收、寒来暑往之间,无需赘言,生活本身就在诉说。

情感的含蓄与澎湃

读路九全的散文,初觉其情感表达极为克制、含蓄,甚至有些“冷”。他很少直抒胸臆地呐喊或抒情,只是平静地叙述。但只要你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那平静水面之下汹涌的暗流与澎湃的热情。他对故乡的爱,对亲人的眷恋,对传统消逝的叹惋,都深深埋藏在每一个选词、每一个句式的节奏里。他在《乡野记忆》中写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裳,写父亲用粗糙的手掌抚摸禾苗,没有一句“我爱你”“我想你”,但那盏昏黄的灯、那双粗糙的手,所承载的情感重量,却胜过千言万语。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方式,给予了读者巨大的想象与共鸣空间,让每个人的私人情感都能在他的文字中找到依托和投射。这种含蓄,是一种更深沉、更高级的抒情,它需要作者极深的功力和极真的情感。

结语:心灵的栖息地

合上书页,心中充满了宁静与感动。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路九全先生的《乡野记忆》这样的散文代表作,无疑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一处珍贵的栖息地。它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来时的路,不要丢失对土地最本真的情感。他的文字,是对农耕文明的一曲深情挽歌,也是一盏照亮现代人精神归途的明灯。感谢路九全先生,用他赤诚而温暖的笔,为我们守护住了这一份珍贵的“乡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