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朗读者文章精选:冬日晨读的温暖时光
清晨的微光与文字相遇
窗外的雪还未化尽,六点半的闹钟准时响起。我裹着毛毯蜷在飘窗边,翻开那本《央视朗读者文章精选》,封面的烫金标题在晨光里微微发亮。董卿在前言里写道:"朗读是心灵的瑜伽",此刻呵出的白气与这句话一同氤氲在玻璃上。
那些被照亮的句子
读到朱自清《背影》选段时,突然听见厨房传来瓷碗轻碰的声响。父亲总在这个时间温牛奶,他蹑手蹑脚的模样,与书里那个翻越月台的背影奇妙重叠。书页上的"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突然变得立体,仿佛央视演播厅的聚光灯正透过文字,把记忆深处的画面照得透亮。
「朗读小记」:今日重读老舍《济南的冬天》,发现第三章节描写雪后山景的排比句,竟与小区花园里覆着糖霜似的松针惊人相似。用钢笔在扉页抄下这段,墨迹在暖气房里干得很快。
声音的纹理
试着模仿朗读者节目里的语调念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听"字总读不出那种洒脱。手机录音回放时,发现自己的声音像未醒透的冻梨,而央视主持人们的诵读却像冬阳下的冰糖葫芦,脆生生甜津津的。书里夹着的银杏书签提醒我:这是去年在朗读者特辑签售会上得到的。
茶香里的顿悟
下午茶时分再读《平凡的世界》选篇,桂圆红枣茶的甜香让田晓霞写给少平的信更显炽热。突然明白央视为什么选择这些文字——它们像老式暖水袋,朴素却能在寒夜里持续散发温度。在日记本上记下:"好的文字会自己寻找读者,就像候鸟总能找到越冬的湖泊。"
暮色渐浓时,书脊在台灯下投出长长的影子。突然想起节目里白岩松说的:"朗读是把文字种进土壤的动作。"这个冬天,我的窗台或许真能长出一片小小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