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散文〈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
一、初遇时的震颤
昨夜重读余华先生的散文《人生若只如初见》,文字如细针刺入记忆的褶皱。文中那句“时间将一切涂抹得面目全非,唯独初见的瞬间永恒凝固”让我在台灯下怔忡良久。忽然想起十年前初搬进这间老屋时,窗外的梧桐才碗口粗细,而今已需两人合抱。余华笔下对时间暴力的冷峻剖析,与我镜中偶然瞥见的白发形成残酷映照。
二、记忆的诡谲面相
散文中关于记忆篡改的论述令人心惊。余华写道:“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中修改记忆,直到它变成可承受的模样。”这让我翻出旧日记对照——三年前记录与友人争执的页面,如今竟读出一丝温情滤镜。文学与记忆同样具有欺骗性,正如余华所言“文字是温柔的暴君”,既拯救记忆又扭曲真相。我在书页空白处潦草写下:当我们回忆,究竟是在重现过去,还是在不断重写过去?
(一)日常中的永恒瞬间
最触动我的是散文中对平凡时刻的升华。余华描写母亲晾晒衣物时阳光穿过棉布的瞬间,称之为“对抗时间洪流的微小永恒”。这让我想起今晨煮咖啡时,水汽在窗上凝成的转瞬即逝的虹彩。原来文学的意义不在于宏大叙事,而在于教会我们捕获这些细微的永恒。正如他在文末所言:“每个微不足道的当下,都可能是未来最珍贵的初见。”
三、文字中的救赎
余华谈及写作如同“在时间的悬崖上搭建绳索”,这让我想起自己开始写日记的初衷。散文中说“文学不能延长生命,却能拓宽生命的密度”,这句话值得用朱笔勾勒。我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对抗遗忘:余华用小说,我用墨水晕染的横格纸。当写下“今日暴雨初歇”时,仿佛真的抓住了那一刻潮湿的空气与泥土的气息。
合上书页时窗外已晨光熹微。余华的散文总能在冷峻中透出暖意,如同他写到的“寒冰内部跃动的火焰”。人生确实无法只如初见,但文字让我们得以在流逝中打捞永恒的碎片。这篇散文最精妙之处,莫过于揭示了文学的本质——它不是逃避时间的盾牌,而是教会我们与时间和解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