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塞翁诵读经典散文之夏夜静思日记

塞翁诵读经典散文之夏夜静思日记

七月十五日夜 微风伴蝉鸣

今夜月色如练,我独坐窗前聆听塞翁先生诵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他那苍劲而温厚的声音透过老式收音机,在夏夜的燥热中划开一道清冽的溪流。记得第一次听塞翁诵读经典散文是十年前在故乡的槐树下,而今漂泊在外,这声音竟成了思乡的良药。

声韵中的父子情深

当塞翁诵至父亲蹒跚地翻过月台买橘子的段落时,他的声音微微发颤,像古琴的余韵般揪人心肠。我忽然想起昨日与父亲视频时,他鬓角又添的白发。散文本是平面的文字,经塞翁的诵读竟立了起来——那声音里有父亲棉袍的褶皱声,有橘子散落的滚动声,更有岁月碾过脊背的叹息声。我忍不住铺开信纸,给父亲写了封长信,墨迹在稿纸上晕开时,仿佛也晕开了两代人之间羞于表达的情感。

诵读艺术的时间质感

塞翁诵读经典散文最妙处在于对时间的雕琢。他读杨朔《荔枝蜜》时,会将“荔枝刚长满细小的叶子”一句念得极慢,每个字都像饱含汁液的荔枝肉,让人听见春天生长的声音;而读鲁迅《雪》中“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时,语速骤然加快,字词碰撞如冰晶相击。这种张弛让我想起童年祖父教我磨墨——墨块在砚台里转圈时,时间也跟着晕染出深浅不一的层次。

今夜特别注意到塞翁处理虚词的精妙:他读“了”“呢”“啊”等字时总轻轻扬起,像古建筑檐角的风铃,既承接文意又留有余韵。这让我在日记里尝试用听觉记录生活——楼下孩童追逐的笑声是短促的顿号,远处货轮鸣笛是悠长的破折号,而键盘敲击声则是连绵的省略号。

诵读照见的心灵镜像

当《荷塘月色》的诵读声响起时,我关掉台灯任月光倾泻。塞翁的声音在黑暗中获得新的质感,每个音节都像荷叶上的露珠滚动。忽然懂得经典散文为何要诵读——文字是沉默的乐谱,唯有通过声音的演绎,那些藏在笔画间的生命律动才能真正苏醒。这让我想起古籍记载的“吟诵”传统,原来声音不仅是传递意义的工具,更是与古人精神往渡的舟楫。

钟敲十二下时,收音机里的诵读声渐隐于夜曲。我在日记本上写下:所谓经典,就是每次聆听都能照见不同阶段的自己。感谢塞翁先生用声音守护着汉语的灵气,让忙碌的现代人仍能通过诵读与千古文心相遇。今夜过后,我决定每日清晨也诵读一刻钟经典,让声音的波纹在心湖荡起永不散尽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