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经典中华美文100篇之小石潭记阅读日记

经典中华美文100篇之《小石潭记》阅读日记

壬寅年六月十五 晴

今日重读《小石潭记》,字里行间仿佛又听见那泠泠水声。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的这篇山水游记,虽已读过数遍,但每次展卷都似初见。文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的探幽之趣,让我想起去年夏日探访浙西山水的经历。那时踩着青苔遍布的石阶,拨开垂落的藤蔓,忽然见到一汪碧潭时的惊喜,与千年前古人的心境竟如此契合。

石之奇与水之清

柳宗元笔下"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的描写,让我特别注意到他观察的精细。昨日特地去城郊溪边,学着古人蹲下来细看水底石块。阳光透过粼粼波光,确实能看到鱼儿"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景致。现代人总抱怨无处寻觅美景,其实何尝不是少了这份静观细察的耐心?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的句子,最是动人。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或许正是古人能在山水间找到精神归宿的缘由。

寂寥中的顿悟

最触动我的是文章结尾的转折:"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初读时不解为何前文欢快的游赏忽然转向悲凉,如今方能体会这是贬谪文人投射在山水间的孤寂心境。这让我想起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慨叹。中华美文中这种乐景写哀的手法,实在高明。

傍晚散步时,特意绕到公园的人工湖边。虽是人造景观,但坐在柳树下看夕阳染红水面,竟也体会到几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意境。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大概就是能穿越时空,让不同时代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共鸣与启迪。今日再读《小石潭记》,不仅欣赏了山水之美,更在柳宗元的文字里,读出了中国文人那份永恒的精神追求——在天地自然中安顿生命,在困顿中保持心灵的澄明。

愿明日再读经典,能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