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散文名篇50篇》研习日记
庚子年荷月廿三
晨起观《古文观止》,忽思及唐宋八大家之文脉。韩昌黎《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余执笔临纸,恍见退之先生秉烛夜谈之状。其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尤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句最振聋发聩。乃取朱笔圈点,注曰:此非独论师道,实乃为学之根本也。
午间品析
日昳时分,展卷读欧阳永叔《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五字如斧劈华山,削尽冗言。太守之乐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与民同乐之胸襟。余掩卷长思:今人作文多矫饰,岂若宋人这般胸次浩然?遂录"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句于案头,以警醒行文当存自然真趣。
暮时感悟
薄暮冥冥,烛照东坡《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数语,真乃造化文章。子瞻以水月之喻解天地永恒,较之庄生梦蝶更显旷达。余忽悟文言散文之妙,不仅在辞章藻饰,尤在字里行间流淌之生命哲思。乃仿其体作小赋一篇,虽东施效颦,亦得拈花之趣。
是夜省思
漏夜检视《岳阳楼记》,范希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句如暮鼓晨钟。文正公以天下为己任,其气节贯注毫端,故能成就千古至文。较之柳河东《小石潭记》之清寂、陶渊明《桃花源记》之超然,此篇更显士大夫之担当。乃知文章境界,终归与作者胸襟气象相表里。今人若欲作文言散文,当先养浩然之气,非徒摹拟字句而已。
临寝复读《陈情表》,李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语,令人泫然。韩愈《祭十二郎文》之"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更摧心肝。乃叹千古至文皆自肺腑中流出,虽时代殊异,而人情物理未尝改易。诚如太史公《报任安书》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作文之道,岂有他哉?惟真诚二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