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泰山日记
十月某日,微雨
清晨醒来,窗外已是一片淅沥。原定的登山计划,眼见要因这场不期而至的秋雨而搁浅。同游的友人都面露踌躇,商议着是否改日。我却忽然想起李健吾先生的那篇名作,心中蓦地生出一股豪情——他能于雨中登泰山,我们为何不能?于是力排众议,决意效仿先贤,来一次“雨中登泰山”。
山门·决心
车至红门,雨势并未减弱,反而更密了些。山色空蒙,雾气自山谷间袅袅升起,将平日里棱角分明的山峦晕染得如同一幅水墨长卷。我们买了简易的雨衣披上,踏入山门。脚下是湿滑的石阶,耳边是雨打树叶的沙沙声与山谷间潺潺流水的合鸣,竟比晴日里更多了一份清静与幽邃。游人极少,整座山仿佛独属于我们,这份寂寥,正是晴日里摩肩接踵时所渴求不到的。
经石峪·顿悟
行至经石峪,雨恰好小了些。巨大的石坪上,雨水汇成细流,在那千年刻字的沟壑间蜿蜒流淌,仿佛时光有了具象的形状,正在无声地书写。友人惊叹于《金刚经》石刻的磅礴,而我却对着水洼中倒映的模糊山影出了神。李健吾先生写道:“雨不知何时住了,人不知怎么的,也仿佛到了另一境界。”此刻,我方才真正体会到此中意味。这雨,洗刷了尘世的喧嚣,也涤净了心中的浮躁,让人得以更纯粹地面对自然,面对历史,面对自我。我们追求的“登顶”,其意义或许不在最终的那片石刻,而就在这湿滑的石阶上,在这清冷的雨雾里,在这片刻的驻足与顿悟之中。
十八盘·砥砺
挑战总是在最后。面对号称“天门云梯”的十八盘,雨又毫不客气地大了回来。风夹着雨点,打在脸上,冰凉刺骨。抬头望去,石阶蜿蜒向上,直插入浓雾深处,不见尽头。每向上一步,都需要比晴天付出更多的力气与谨慎。我们互相搀扶、鼓励,速度极慢,却无人言弃。身体是疲惫的,精神却愈发昂扬。这艰难的攀登,反而成就了一种仪式感,让“登泰山”这件事超越了普通的游览,变成了一次对意志的磨练。终于抵达南天门时,回望来路,一片云海茫茫,所有艰辛都化作了胸中翻涌的成就与豁达。
玉皇顶·空灵
山顶的风景,与预想的全然不同。没有“一览众山小”的壮阔,四顾茫然,唯有无尽的白。雾气浓得化不开,将我们紧紧包裹其中,十步之外不可视物。想象中的雄伟碑刻、壮丽景色,一概隐没。起初有些失望,但静立片刻,便觉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空灵与静谧。我们仿佛不在山巅,而是悬浮于天地之间,时间于此停滞。这份“无”,反而比“有”更能触动人心。它逼着你向内审视,与自己的灵魂对话。
归途·回味
下山时,雨已停歇。山涧水声轰鸣,声势浩大,那是雨水最终的归宿。双腿虽已酸软不堪,心中却无比充实。这一次的雨中之旅,因模仿一篇散文而始,最终却收获了独属于自己的一份生命体验。我深深理解了李健吾先生文末的感慨:“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是的,过程固然艰苦,但那份于苦趣中寻得乐趣的盎然意兴,以及抵达终点后的澄明心境,是晴日登山万万无法替代的。此次登山,山亦登我,雨亦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