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丁立梅散文集里的那碗人间烟火

《丁立梅散文集》里的那碗人间烟火

一则关于味觉与记忆的日记

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晴转多云

午后,阳光斜斜地打在书页上,我再次翻开了那本页角已微微卷起的《丁立梅散文集》。总是这样,每当心绪浮躁,或觉生活寡淡时,便需要她的文字来熨帖一下。今日读至《一碗烟火》一篇,心中蓦地一动,仿佛有什么东西被轻轻点燃了。

味觉的乡愁

丁立梅女士在散文中写道:“人间的烟火,最抚凡人心。”她笔下那碗简单却热气腾腾的阳春面,或是冬日里一块烤得焦香的红薯,从来不只是食物本身。它们是时光的载体,是记忆的开关。读着读着,我的思绪便飘回了多年前外婆家的厨房。

那时灶膛里的火苗总是舔着锅底,外婆系着藏蓝色的围裙,在氤氲的热气里忙碌。一碗普普通通的青菜豆腐汤,她也能做出让人念念不忘的滋味。汤是清的,豆腐是嫩的,几滴香油浮在表面,像散碎的金子。她说,过日子不需要山珍海味,能把最平常的东西做出味道来,才是本事。这道理,与丁立梅散集中所流淌的智慧何其相似——于细微处见真章,于平凡中品深意。

烟火气中的生命力

丁立梅善于捕捉那些被常人忽略的瞬间:菜市场里小贩的吆喝、邻居窗台上晒着的咸鱼、雨后泥土散发出的清香……她将这些称为“人间烟火”,并赋予其诗意的解读。这烟火气,不就是生活最原始、最蓬勃的生命力吗?它不是精致的、疏离的,而是温暖的、嘈杂的,甚至带着一点油腻腻的亲切感。

合上书,我忽然生出一种强烈的冲动。我决定今晚不再点外卖,而是像丁立梅文字里所暗示的那样,去市场逛逛,亲手为自己烹饪一餐。在挑拣西红柿、与小贩讨价还价的过程里,我重新触摸到了生活的质地。厨房里响起的切菜声、油锅的滋滋声,竟比任何交响乐都更让我感到安心与充实。

当那碗冒着热气的西红柿鸡蛋面端上桌时,我仿佛真正理解了丁立梅散集中那绵长而温暖的意味。所谓幸福,或许就是在这日复一日的寻常烟火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暖意与确幸。生活从未变得粗糙,只是我们有时忘记了如何用细腻的心去感受。感谢这本散文集,它总像一位老友,适时地提醒我:低下头,看看这人间的烟火,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