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优秀散文作品,文段中的生活印记——一篇关于日记的随笔

优秀散文作品,文段中的生活印记

——一篇关于日记的随笔

清晨翻开泛黄的日记本,那些被优秀散文作品浸润过的文字段落,忽然在纸页间苏醒。朱自清《背影》里蹒跚的月台,鲁迅《秋夜》中瑟缩的枣树,竟都化作我昨日买菜时看见的,那个为儿子系鞋带的佝偻老人。

一、文脉的延续

记得冰心在《寄小读者》里写道:"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某个梅雨季节的傍晚,我在日记本上涂抹着相似的感悟:"窗玻璃上的雨痕,像极了小时候用铅笔在作业本上反复修改的错字。"优秀散文作品总能把最平凡的事物点石成金,而我们的日记,何尝不是在延续这种点化的魔法?

二、文字的镜像

沈从文《边城》里说:"美丽总是愁人的。"这让我想起去年深秋记录的一段:"银杏叶落得那么决绝,金黄的尸体铺满人行道,清洁工扫帚划过时发出脆响,像在给夏天念悼词。"日记本里沉睡的文字突然与经典文段产生共鸣,仿佛两个时空的观察者隔着纸页相视一笑。

特别记得老舍《济南的冬天》那个精妙的比喻:"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我在日记里笨拙地模仿:"办公楼前的喷泉像被按了暂停键的华尔兹,水珠凝固在半空,等着谁来按下播放键。"

三、心灵的考古层

翻到三年前的日记,那时正痴迷余光中的散文。"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我在页脚抄录的句子下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宿舍楼下的流浪猫今夜又来了,它眼睛里的星光,会不会是去年冬天死去的另一只猫转世?"如今看来,那些被优秀散文作品点亮的文段,早已成为记忆的坐标。

合上日记本时,突然明白为什么巴金说"我之所以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有感情"。我们的日记本里,那些与经典文段遥相呼应的字句,不正是生活馈赠给平凡人的才华吗?

抹不去的印记—曲水亭街散文随笔

抹不去的印记—曲水亭街散文随笔 曾有人说,地名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意。地名中潜在一种凝聚力和亲和力,它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由此我想到了一条街的名字,一条深居于泉城中央,闻名中外的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的老街——曲水亭街。君若到过济南大明湖,沿其南门往南,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