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时——重读董卿的散文《春风》有感
一、初遇《春风》的悸动
清晨推开窗,三月的风裹着玉兰香扑面而来,突然想起董卿在《春风》里写的:"风是季节的信使,带着融化冰封的温柔。"这句话像一粒种子,在我心里蛰伏多年,每逢春至便破土而出。
1.文字里的温度
董卿笔下的春风不是气象学概念,而是"掠过母亲银发时变缓的透明绸缎"。我试着模仿她的视角观察庭院:风摇动晾衣绳上的蓝格子床单,像翻动一本巨大的童话书;墙角野草顺着砖缝蜿蜒,恰似她描写的"大地苏醒时伸的懒腰"。
二、生活缝隙中的春风印记
午后整理旧物,在高中日记本里发现夹着的干枯迎春花。2018年4月5日那页写着:"今天读完《春风》,放学时特意绕道经过街心公园,突然看懂柳枝为什么被董卿比作'正在编辫子的春姑娘'。"
2.记忆的复调
五年来每次重读这篇散文都有新发现。去年疫情隔离期,读到"风把孩子的笑声打包送往远方"时,窗外正传来志愿者运送物资的电动车铃声。此刻再读"春风缝合着天地间的裂痕",突然理解了她说的"治愈感"——就像此刻楼下幼儿园重新响起的嬉闹声。
三、散文照进现实的蒙太奇
傍晚散步,看见穿红裙子的小女孩在追泡泡。董卿描写过的场景具象化了:"风托着七彩的梦,轻轻放在孩童翘起的睫毛上。"我蹲下来帮孩子捡被风吹走的发卡,她突然说:"阿姨头发上有花瓣,是风送给你的礼物。"
3.文字的再生力
这让我想起《春风》的结尾:"当文字成为土壤,每个读者都能种出自己的春天。"回家路上经过报刊亭,老板正在整理新到的《读者》,封面标题赫然是《董卿:在朗诵中寻找春风》。或许这就是经典散文的魅力——像永不枯竭的泉眼,滋养着无数个平凡的春日。
(全文共计61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