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散文精选·暮春日记
壬寅年四月廿三 微雨初霁
晨起推窗,见庭前海棠零落成泥,方知春色已三分去二。檐角风铃叮咚,似为逝者低吟。忽忆少时读《楚辞》"目极千里兮伤春心",而今方解其味。
一、茶烟染衣
卯时煎雪水,烹武夷岩茶。砂铫中白雾蒸腾,恍若见终南山巅云海翻涌。茶汤澄澈如琥珀,入口微苦,转而回甘,恰似去岁与故人折柳长亭时——初别时肝肠寸断,后竟在尺素往来中品出"海内存知己"的醇厚。
案头宣纸被风拂动,露出半阕未填完的《浣溪沙》。墨迹氤氲处,仿佛看见去岁灯下与西窗先生联诗时,他衣袂沾染的松烟香。而今先生已归姑苏,空余汴京满城飞絮,如雪如霜。
二、墨痕深浅
巳时临帖,择欧阳率更《九成宫》。狼毫触纸沙沙,似春蚕食叶声。写至"云霞栖栋"四字,忽有燕影掠过窗纸,尾羽裁开天光,恰似当年在兰亭见王右军醉后掷笔划破流云。
墨汁滴落宣纸,染出残荷形状。想起昨夜读《陶庵梦忆》,张宗子写西湖七月半"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这般文字读来,竟觉三百年时光不过弹指,此刻窗外雨声犹带着明季的潮意。
三、琴语黄昏
申时调素琴,奏《梅花三弄》。七弦振响时,见梁间双燕呢喃,似在应和宫商。指尖抚过岳山处,恍若触到去岁寒冬在孤山探梅时,那瓣落在石磴上的红梅——冷香犹在,而天地已换作暖翠时节。
暮色渐浓时,邻家童子隔墙吟诵《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稚嫩童声穿过紫藤花架,竟将千载愁绪都唱作清甜。忽然明了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地。
余墨
华灯初上时,见案头日记墨迹未干。忽闻笛声自远巷来,吹的是《折柳曲》。推窗寻觅,唯见新月如钩,斜挂海棠枝头。春夜之风犹带寒凉,却已裹挟着夏日的蝉鸣前奏。
想来万物更迭本是如此,纵使强留春光于文字间,到底挡不住时序轮转。且学东坡先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将残红落英都收入青瓷瓮中,来日可制香笺,再记流年。
惟愿今宵梦中,得见兰亭修禊事,曲水流觞处,魏晋名士们广袖飘举,将暮春最后的芬芳都化入翰墨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