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深处的旧时光
一、青石板上的潮湿记忆
梅雨季的第三日,我撑着油纸伞走进这条被岁月遗忘的巷子。青石板缝隙里钻出的苔藓,像极了童年时祖母手背上蜿蜒的血管。雨滴在伞面敲出《二泉映月》的节奏,恍惚间听见木门轴转动的吱呀声——是隔壁阿婆端着搪瓷盆出来接檐水,说要煮茉莉花茶。
1. 褪色的朱漆门楣
转角那户人家的门牌早已锈蚀,但门框上端午悬艾草的铁钩还在。指尖抚过斑驳的朱漆,突然触到几道凹凸的刻痕。蹲下身才看清是歪斜的“正”字,想必是某个孩子量身高留下的。如今那孩子该有四十岁了罢?就像巷口老裁缝的缝纫机,永远停在了1998年的夏天。
二、弄堂里的光影游戏
午后雨歇时,阳光突然从云层裂缝里倾倒下来。水洼瞬间变成碎镜子,映出斑驳的砖墙和晾衣竿上飘荡的蓝布衫。二楼花盆里垂下的紫藤突然活了,藤蔓在风里写着狂草,把光影搅成流动的星河。
2. 消失的栀子香
记得最深的却是气味。从前每到这个时节,整条巷子都泡在栀子花的甜香里。卖花阿婆的竹篮底总要垫着湿毛巾,五分钱两朵,别在衣襟上能香一整天。如今寻遍巷子,只在废品站墙角发现半截腌菜坛,坛底积着雨水,倒映出我鬓角的白发。
后记:黄昏时雨又落了。伞面上滚动的雨珠像老式电影放映机的镜头,一帧帧重播着泛黄的画面。忽然明白所谓乡愁,不过是时光在记忆里腌渍出的咸涩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