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读书笔记:以名家散文摘抄200字为镜
十月十九日 晴
清晨微凉,窗外的梧桐叶已染上深浅不一的黄。我翻开那本泛黄的散文集,恰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选段。那段关于父亲攀爬月台的描写,短短二百余字,却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一、文字的温度
这二百字像用刻刀镌刻在文学史上,每个动词都带着重量。“攀”“缩”“倾”三个动作,将父爱的笨拙与坚韧凝固成永恒的画面。我忽然想起高中语文老师的话:“真正的好文字,从来不需要华丽辞藻,它用最朴素的泥土,烧制出最坚硬的陶瓷。”摘抄时笔尖沙沙作响,仿佛在隔着时空与先生对话。
二、记忆的复调
合上书页,父亲去年冬天来给我送羽绒服的画面蓦然浮现。他站在地铁口搓着手哈气,见到我立即咧嘴笑:“正好路过,你妈非让捎来。”当时只觉得寻常,此刻在名家文字的映照下,才读懂那刻意轻松的谎言里藏着多深的牵挂。散文摘抄成了记忆的显影液,让那些被日常尘埃掩盖的情感重新浮现纹理。
午后阳光斜照在摘抄本上,我继续抄录冰心《寄小读者》的段落:“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二百字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层层涟漪。忽然理解为何作家总说“写作是对阅读的回报”,那些被经典文字触动的情感,终究要在自己的笔端找到出口。
三、书页间的永恒
黄昏时整理书架,发现中学时期的摘抄本。稚嫩的笔迹抄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页边还贴着干枯的银杏叶。原来早在很多年前,我就已经开始用这种方式与文学巨人们握手。而今天重操旧业,仿佛完成一场跨越十年的接力跑——当年那个抄写“月光如流水一般”的女孩,终于懂得了为何那些文字值得用最虔诚的方式誊写珍藏。
夜色渐浓时,我给父亲发了条消息:“周末回家吃饭,想喝您煲的莲藕汤。”他立即回复:“管够!”后面跟着个憨笑的表情。忽然明白,所有伟大的散文最终都指向同一个主题:如何在无常人世捕捉永恒的爱与美。而这二百字二百字的摘抄,正是我们普通人接近永恒的最朴素仪式。
读书笔记名家散文摘抄
读书笔记名家散文摘抄 读书笔记名家散文摘抄 在文学的广袤天地中,诸多散文大家以其独特的笔触与深邃的情感,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卷,引领我们走进他们所营造的美妙世界。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仿佛踏入了一个细腻且诗意盎然的天地。以《春》为例,开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短短几句,似一股暖...
名家散文读书笔记
名家散文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是一部出自鲁迅先生的记录时事的散文集,记录了鲁迅先生儿童时期的各种经历的事情。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对一个人运用了许多描写,那便是带领鲁迅先生的女工“长妈妈”,她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还要对她说:“阿妈,恭喜恭喜!”等等。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