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情的文章300字左右名家名篇日记:朱自清《背影》读后感
十月十五日 星期三 晴
今日重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仅一千五百余字却道尽天下父子深情的名作,让我在灯下久久不能平静。先生用最朴素的文字,描绘了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吃力地攀爬月台为他买橘子的那个瞬间,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如同一座沉默的山,承载着无声却磅礴的爱。
文章中最触动我的,是父亲那看似笨拙甚至有些“迂”的举动。他坚持要亲自送已成年的儿子,又坚持要越过月台去买那几个朱红的橘子。这背后,是一位父亲不知如何用言语表达关切,只能将所有的牵挂与不舍,都付诸于一个个实在的动作里。当父亲抱着橘子“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又“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时,我的眼眶也湿润了。这哪里只是一个买橘子的过程,这分明是一位父亲在用他全部的力量,为远行的孩子做最后一点事,那份努力中藏着多少的叮咛与牵挂!
朱自清先生写道:“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深信,这眼泪中不仅有瞬间的感动,更有儿子终于理解了父亲那份深藏不露的爱的顿悟。我们许多人何尝不是如此?年少时,或许会觉得父母的叮嘱过于啰嗦,关怀有些多余。总要等到自己离家远行,经历世事,在某一个独处的瞬间,回想起那些曾被忽略的细节,才会猛然惊觉,那平淡日常里,原来浸满了如此深厚的爱。
《背影》的伟大,在于它超越了时代。无论过去多久,这份父子之情依然能精准地叩击每个人的心扉。它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只有车站一别的一个微小剪影,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关于亲情最著名的意象之一。它告诉我们,最真挚的感情往往藏在那些笨拙的、不善言辞的、甚至有些狼狈的付出里。
合上书页,我也不禁想起自己的父亲。他或许从未有过那样经典的“背影”时刻,但他默默为我付出的点点滴滴,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橘子”?那是我晚自习回家桌上永远温热的牛奶,是我远行时行李箱被塞得满满当当的家乡特产,是电话那头永远那句“钱够不够花?”。原来,全世界的父爱,内核都是一样的——沉默、厚重,却足以成为我们行走世间最坚实的底气。
感谢这篇三百字左右的名家名篇,它像一面澄澈的湖水,让我照见了自己拥有的幸福,也提醒我,莫要等到“背影”渐行渐远时,才读懂那份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