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冰心的散文《家》原文有感:一盏温暖心灵的灯
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晴
今日整理书架时,指尖又触到那本泛黄的《冰心散文集》。随手翻开,恰好是《家》这一篇。窗外的阳光斜斜地洒在纸页上,那些熟悉的文字忽然有了新的温度。
一、文字里的暖意
"家是什么?我不知道。但烦闷——忧愁,都在此中融化消灭。"冰心先生开篇的这句话,让正在异乡工作的我眼眶发热。这短短二十余字,竟像一盏小橘灯,倏地照亮了记忆里所有关于家的碎片。
母亲哼着歌谣的厨房,父亲修自行车时叮当响的工具箱,还有总飘着茉莉花香的阳台——这些画面突然从冰心文字的水纹里荡漾开来。
二、时空的叠印
文中提到"七八岁时""在烟台",与我童年随父母迁居青岛的经历奇妙重合。那些海风咸湿的气息,浪花拍打礁石的声响,透过近百年的时光,与冰心笔下的场景层层叠印。
特别注意到先生写父亲归航时的细节:"远远地先看见桅杆尖",这与我记忆中在码头等待父亲渔船归来的场景何其相似!当时只觉得兴奋,现在才懂得那桅杆承载着多少牵挂。
三、永恒的命题
午后重读全文三遍,发现文中五次出现"灯"的意象。从煤油灯到电灯,从战乱时的马灯到病房里的台灯,原来"家"的本质就是黑暗中最先亮起的那盏灯啊。
在这个视频通话取代围炉夜话的时代,冰心笔下"母亲捻着线锤"的画面反而愈发清晰。或许科技能缩短空间距离,但永远替代不了围巾上带着体温的针脚。
四、自己的灯火
合上书页时,窗外已是华灯初上。忽然想起租住公寓的玄关处,我也学着挂了盏纸质灯笼。虽然比不上故乡的老屋檐灯,但每次加班夜归,推门看见那团暖黄的光晕,就会想起冰心写的:"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
此刻伏案记录这些文字,台灯在稿纸上投下圆圆的光斑。忽然明白,所谓散文的永恒魅力,大概就是能让不同时代的读者,都在文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