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今人犁田古人墓,古人古来非今人

今人犁田古人墓,古人古来非今人

清明回乡杂记

清明时节,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微雨沾衣,空气中弥漫着青草与泥土混合的湿润气息。我撑着伞,独自走向村后的山岗,那里安眠着家族的先人。

行走在田埂上,目光所及却让我怔在原地——那片曾经被祖辈们反复告诫要恭敬对待的祖茔地,如今竟被开辟成了整齐的梯田。一台锈迹斑斑的犁铧斜倚在田边,泥浪翻滚处,隐约可见残破的砖石与骨殖的碎片。雨水冲刷着新翻的泥土,形成一道道浑浊的小溪,仿佛大地无声的泪水。

时空交错的怅惘

“今人犁田古人墓,古人古来非今人。”唐代诗人孟郊的这句诗猛然撞入脑海。千年前的慨叹,竟与眼前景象如此严丝合缝。我蹲下身,拾起一片泛白的陶片,它的边缘已被岁月磨得圆润。这曾是哪个先人使用过的器皿?又曾盛放过怎样的悲欢?

父亲后来告诉我,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耕地日益紧张。经过村民大会商议,这片无人祭扫的荒坟便被平整为耕地。他说这话时语气平静,仿佛在谈论天气般自然。我望着他沟壑纵横的脸庞,忽然意识到,对父亲这代人而言,生存的需要远比对虚无传统的坚守来得实在。

记得小时候,祖父曾带着我来此扫墓。他指着一个个土包,讲述着祖先的故事:那位是曾曾祖父,光绪年间中过秀才;那对是烈祖父母,在饥荒年间把粮食留给儿女,自己活活饿死……每座坟茔都不是简单的土堆,而是一个个血肉丰满故事的终点。祖父教导我要磕头,要感恩,因为“饮水不忘挖井人”。

古今之间的沉思

如今,犁铧取代了香烛,庄稼覆盖了碑碣。这是进步还是背叛?我站在雨中也站在历史中,感到一种深刻的迷茫。古人云“慎终追远”,但当现实的压力扑面而来,传统似乎成了最先被舍弃的累赘。

那些长眠于此的先人,也曾是鲜活的生命。他们爱过、痛过、希望过,最终化为黄土。而今天的我们,不过是在重复他们的旅程。终有一日,我们也会成为后人眼中的“古人”。到那时,我们的墓茔又将被如何对待?也许会被犁平,也许会被遗忘,就像我们曾经对待祖先那样。

雨渐渐停了,夕阳从云缝中洒下金光。我看着那片新垦的田地,嫩绿的秧苗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生与死,过去与现在,记忆与遗忘,在这片土地上交织成永恒的循环。我最终没有说什么,只是对着那片土地深深鞠了一躬——既向被犁平的祖先致歉,也向生生不息的生命致敬。

归途中,我忽然明白:所有的纪念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生者。记住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只要我们还活着,还在努力地生活,或许就是对祖先最好的告慰。今人古人,都是时间长河中相继绽放的浪花,终将汇入浩瀚海洋,无分彼此。

...贺铸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

答案①今昔对比,着重写自然环境的变化。上片前三句写陆上之变化,墓已成田,有人耕犁;后三句写水中之变化,水已成陆,有人居住。②人物的对比:“长安道”上的“倦客”、“裂荷焚芰”的假隐士(名利场中的假隐士)与“生忘形,死忘名”的真“高流”的对比。③所有对比均不是一人一事的对比,而是历史人物群像和具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