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冬日偶得:熊字古诗中的山林之趣

冬日偶得:熊字古诗中的山林之趣

晨起读熊字古诗有感

清晨推窗,见薄霜覆枝,忽忆起少时读过的熊字古诗:"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这十四个字如斧凿般刻在记忆里,此刻竟与眼前景致奇妙重合。寒山瘦水间,仿佛真有古熊长啸,震得松枝簌簌落雪。

《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山行寻熊迹

午后携《李太白全集》入山,踩着咯吱作响的冻土寻找诗中之境。北坡背阴处尚有残雪,几处爪痕新鲜如篆,护林员老张说这是黑熊昨夜觅食的足迹。忽觉古诗里的"熊咆"并非虚笔——千年以前,太白或许真在终南山听过这般野性十足的声响。

现代与古典的对话

智能手机拍下熊掌印时,屏幕突然弹出环保新闻:"秦岭野生熊种群恢复至200头"。这数字让我怔忡良久。想起古籍记载"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丰饶,方知熊字古诗不仅是文学意象,更是生态密码。今人读"栗深林兮惊层巅",已难体会古人面对洪荒之力的战栗。

生态札记

蹲守三小时,终于在西侧溪涧听见沉闷的"咚——咚——"声。透过望远镜,看见母熊带着幼崽在刨挖树根。它们厚重的皮毛沾着冰碴,每走一步都在雪地上烙下深深的印章。这场景与故宫博物院藏的《熊罴图》卷轴竟有七分神似,只是画中工笔变成了鲜活的呼吸。

暮归得句

归途拾得枯松枝作杖,忽得俳句三行:
"熊迹篆雪泥,
古诗新印两相宜,
山灵知不知?"

晚间整理笔记时发现,熊在《诗经》中作"羆",在汉赋里化"玄熊",至唐诗则更添飘逸。这个贯穿华夏文脉的意象,今日竟让我在钢筋水泥的都市边缘,触摸到一丝原始的悸动。或许明天该去图书馆查查,那些被收入"熊字古诗"的篇章里,还藏着多少我们失落的自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