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实古诗之畔的秋思日记
十月二十三日 晴
清晨,薄雾如纱,笼罩着门前的池塘。我信步走去,目光被一片片圆盘般的绿叶吸引,那是芡实。忽然想起昨日偶然翻阅的一首古诗:“芡实遍波塘,明珠叶上藏。采之荐明堂,野老亦馨香。”诗句简单,却道尽了这水中之宝的神韵。于是,整日的心绪,便都缠绕在这芡实与古诗的意趣之中了。
一、塘畔初见
我蹲在塘边,仔细观察。芡实的叶子极大,平铺在水面上,边缘向上翻起,宛如一个个绿色的玉盘。叶面上布满了刺,仿佛在守护着叶背的珍宝。我轻轻拨开一片叶子,便看见其背面那隆起的紫色叶脉,以及附着在上面的、密密麻麻的、也带着尖刺的果实——这便是芡实了。它们青紫色,状似鸡头,故而又名“鸡头米”。古人观察之细致,令我心生敬佩。那句“明珠叶上藏”,真是再贴切不过。这些饱满的果实,不正是散落在碧玉盘上的紫色明珠吗?它们藏在叶下,需要一番探寻才能得见,这其中的乐趣,与品读一首含蓄的古诗何其相似,都需要静心去发现字里行间隐藏的意蕴。
二、诗中的回响
回到书房,我再次寻出那首无名的芡实古诗,并翻找更多。发现咏唱芡实的诗词虽不似梅兰竹菊那般繁多,却自有一番质朴的趣味。有诗云:“江芡重重熟,天桃灼灼红。”将芡实的丰收与桃花的绚烂对比,一沉静,一热烈,充满了田园生活的满足感。还有“芡盘团团开,锦石差差聚”,写的是其叶与果的形态,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这些诗句,无一不是古人生活与情感的凝结。他们食芡实,赏芡实,最终将这份感受化为文字,穿越时空,与今日的我相遇。这小小的水生植物,因了这些诗句,不再仅仅是食物,更承载了一份文化的记忆与审美的情感。它从《周礼》中的“鱼芡”之贡,到苏轼笔下的“芡珠”,一直静静地存在于我们的历史与风物之中。
三、生活的滋味
午后,母亲从集市归来,竟也买回一些新鲜芡实。她说秋季宜补,芡实健脾祛湿,最是当令。我看着那些被剥去坚硬外皮,露出白玉般种仁的“鸡头米”,想起了古诗中“采之荐明堂”的句子。古时或许将其作为贡品,而如今,它已是百姓家中的寻常美味。母亲将其与红枣、银耳同煮,厨房里很快便弥漫起一股清甜醇厚的香气。晚膳时,喝下一碗芡实羹,口感粉糯细腻,一股暖意直达脾胃,异常舒坦。这真是“野老亦馨香”的现代诠释了。最美的滋味,最深的文化,往往就藏在这日常的一粥一饭之间,无需刻意追寻,它自有一种平实而长久的力量。
四、日暮的思绪
傍晚时分,我再次来到塘边。夕阳为芡实叶铺上了一层金箔,水面波光粼粼,偶有鱼儿跃起,惊动一池萍碎。我忽然感到一种深深的宁静与富足。一首古诗,一种植物,一碗甜羹,串联起了这个秋日。芡实因其古诗而在我心中拥有了超越植物本身的美感,而那首古诗,也因我这日的所见、所闻、所食,而变得更加具体和鲜活。文化传承,或许就是如此:它并非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融入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与品味生活的方式之中。感谢这一池芡实,感谢那首无名的古诗,让我在这个平凡的秋日,体会到了与古人共鸣的欣喜,以及生活本身深厚而质朴的韵味。
夜色渐浓,我带着一身淡淡的芡实清香和满心的宁静,缓步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