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古诗真迹,半日心灵之旅
晨光中的邂逅
周六清晨整理书房时,在檀木箱底发现一卷用锦缎包裹的《兰亭集序》拓本。这本字帖是祖父生前最爱,纸页已泛黄脆化,墨迹却依旧苍劲有力。我小心翼翼展开卷轴,阳光恰好透过窗棂洒在"永和九年"的字迹上,那些跨越千年的笔画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
指尖抚过拓本上"流觞曲水"四字时,突然想起祖父常说:"真迹虽不可得,但见拓本如见古人呼吸。"他总在清明时节将拓本悬于中堂,摆上三枚青团两盏清茶,对着字帖静静坐一个下午。那时我不懂这泛黄的纸卷有何魔力,如今看着字里行间的牵丝连带,忽然明白那是在与王羲之进行一场时空对话。
墨韵里的时空交错
午后下雨了。雨声淅沥中继续品读帖末题跋,发现祖父用蝇头小楷写的批注:"癸丑年三月初三,与父同观此帖于西泠印社。"计算日期才发现,那正是1965年春天,曾祖父带着刚成年的祖父去杭州求学的年月。想象着两代人共赏真迹拓本的场景,忽然理解这种文化传承的重量。
帖中"俯仰一世"四字被朱笔圈点,旁边祖父写道:"廿八岁初读未解其味,今知白驹过隙。"如今我也近而立之年,看着这些穿越三代人的笔记,突然懂得古人为什么要把诗文书画称作"精神命脉"。这些墨迹不仅是艺术,更是历代文人安放灵魂的容器。
黄昏时分的顿悟
临近日暮时,将拓本重新装裱修复。在揭裱过程中发现夹层有张薄笺,竟是祖父临摹的《兰亭》全文小楷。最后附言:"戊寅年病中摹此,虽不及右军万分之一,然心意相通矣。"落款是1998年重阳节——正是他确诊肺癌后的第三个月。
捧着这张从未见过的临帖,泪水模糊了视线。终于明白祖父为什么总说"见字如面",在这些笔走龙蛇的线条里,藏着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真迹难得,但精神可以透过无数拓本、摹本继续流淌。就像此刻透过祖父的临帖,我同时触摸到王羲之的酒后酣畅、曾祖父的文人风骨、祖父的病中坚毅,以及我自己正在觉醒的文化认同。
掌灯时分
今夜将拓本郑重收进恒温箱前,特意临写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句。或许百年后我的后代打开这个箱子时,也会在这卷古诗真迹前驻足,透过层层叠叠的笔墨,看见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印记。文脉就是这样薪火相传,在纸墨的芬芳里,完成一场又一场永不落幕的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