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耕读古诗:一场与千年前诗人的心灵对话

耕读古诗:一场与千年前诗人的心灵对话

晨起偶得

清晨推窗,恰见院角老梅新绽三两点红蕊,忽忆起陆放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之句。取来《剑南诗稿》置于青石案头,茶烟袅袅中,那些横竖撇捺竟似有了温度。

耕读之趣

午后携《陶渊明集》至田埂,稻浪翻涌处,恍见五柳先生荷锄而归。"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不再是纸上的墨痕,而成了眼前流动的画卷。泥土沾湿书页时突然懂得,古人所谓"耕读传家",原是让文字扎根在生活的肌理里。

诗心映照

暮色里重读杜甫《秋兴八首》,窗棂将月光切割成玉阶白露的模样。老杜笔下"丛菊两开他日泪"的苍凉,与今日见拆迁工地旁倔强开放的野菊奇妙重叠。原来耕读古诗最动人处,便是这跨越千年的共情——我们仍在经历相似的悲欢。

夜阑札记

临睡前写今日所得,墨汁在宣纸上洇开如云。想起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的教诲,忽觉所谓传统文化传承,不在背诵多少名篇,而在能否让古诗成为映照生命的镜子。当"采菊东篱下"不再是考点而成为生活方式,那些古老的文字才真正活了过来。

耕读古诗如农人播种,需以时光为壤,以阅历为雨。今人与古人隔着泛黄纸页的相视一笑,或许正是文明延续最温柔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