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本是心灵的慰藉
一页诗香,半日闲情
清晨推开窗,阳光斜斜地洒在案头的《古诗本》上。这本泛黄的诗集,是祖父留给我的唯一遗物。翻开扉页,墨香混着岁月的痕迹扑面而来,仿佛能听见千年前诗人们的低吟浅唱。
与李白对饮的午后
午后困倦时,总爱读《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让沉闷的办公室突然有了大漠孤烟的气势。我用保温杯假装金樽,对着电脑屏幕举杯,竟真的尝到几分"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痛快。
特别记得某个加班深夜,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抬头发现落地窗外真的悬着一轮满月。那一刻突然懂得,古诗本不是故纸堆,是永远鲜活的月光。
杜甫草堂里的春雨
上周成都出差,特意去了杜甫草堂。带着那本翻烂的《古诗本》,在"好雨知时节"的碑刻前驻足。雨丝忽然落下,打湿了"润物细无声"那句诗,墨迹在纸上微微晕开,像极了千年前那场著名的春雨。
诗心不灭的证明
这本《古诗本》的空白处记满我的批注。某年失恋时在《锦瑟》旁画的泪痕,升职时在《登科后》旁盖的咖啡印,都成了生命年轮的诗意注脚。它教会我: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日常生活的褶皱里。
昨夜梦见祖父,他说:"诗本要传下去。"醒来发现枕边诗集翻在《游子吟》那页。或许古诗本本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家谱,而我们,都是续写新篇的墨痕。
作文我们与古诗词的距离
篇1 作文我们与古诗词的距离 千百年来,诗词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着中华文明的长夜。它不仅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风雅,更是每一个普通人心中永恒的光芒。曾经,诗词仿佛是高悬天际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即。那些优美的词句,那些动人的意境,都像是被蒙上了一层薄纱,让人只能远远地观望。人们在课本上读到"床前明月光"时,或许只是机...
2025年人教版高三语文上册期末语文教学感悟分享检测卷
这种精神上的交流与共鸣,能够慰藉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长期坚持深度阅读,有助于形成稳定、丰盈的内心世界,提升我们抵抗生活压力的能力。当然,在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的今天,有人认为深度阅读已经过时。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浅阅读虽然快捷方便,却难以带来真正的认知...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第二十八次月考练习卷
人们临河而居,或观流鱼,或听涛声,或泛舟河上,在与自然的互动中获得了心灵的慰藉。许多城市的文学艺术创作也常常以河流为题材,表达了人们对河流的热爱和依恋,也反映了城市独特的文化精神。河流,已成为许多城市居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1. 下列对文中“河流的‘塑城...
作文古诗词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
篇1 作文古诗词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 城市的脉搏在钢筋水泥间急促跳动,日子被切割成碎片,塞满数字与喧嚣。古诗词,这从时间长河漂流而来的舟楫,竟沦为争议的漩涡:有人捧为精神食粮,不可或缺;有人贬作生活点缀,可有可无。这般分裂,恰如盲人摸象,只见皮毛而失其神髓。若论“调味品”,古诗词确有片刻的魔力...
十六月亮圆的诗句
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想家”,可那句“故园深处梦亦甜”,是不是把那份淡淡的乡愁和甜蜜的慰藉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那两句,真是点睛之笔,好像在对我们说,人生虽然有苦有乐,但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能慰藉你的心灵,比如这十六月亮,比如那份不曾改变的初心。三、 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据说是一位名叫林...
关于菊花的象征的意义和古诗
关于菊花象征意义的古诗 一 一、原文:《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二、衍生注释:1. “秋丛绕舍似陶家”:一丛丛秋菊环绕着房屋,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指一丛丛秋菊;“陶家”指陶渊明的家,陶渊明喜爱菊花,这里借指像陶渊明那样喜爱菊花。2. “遍绕篱...
2025年4月北京市通州区高三语文高考一模试卷及答案
三、 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0题。秋兴八首(其一)[宋] 范成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10.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四、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3题。数字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正在深刻地改变着...
学习语文的点滴收获与感悟议论文形式通用11篇
语文让我学会欣赏。在欣赏古诗词时,我体会到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例如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我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读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我体会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语文让我学会传承。在阅读古典文学的过程中,我知晓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