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古诗词里的春日独白
一个午后与千年前的对话
窗外,阳光正好,洒在刚刚抽芽的梧桐新叶上,碎金一般。春风裹挟着不知名的花香,懒洋洋地钻进书房,翻动着桌案上那本摊开的《花间集》。目光所及,恰好是那阙耳熟能详的《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的词,总是这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深邃的画面,将一种望眼欲穿的期盼与最终落空的寂寥,凝固在文字里,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重重地撞在我的心上。在这个普通至极的春日下午,这首《望江南》似乎不再仅仅是书页上冰冷的铅字,它仿佛有了温度,有了呼吸。
凝视:那江楼之上的身影
我合上书,试图在脑海中重构那个场景。一位女子,或许是在一个同样明媚的清晨,细致地梳妆打扮,将所有的希望与柔情都点缀在云鬓眉梢。她独自登上那座望向江水的楼阁,凭栏远眺。江面上,帆影点点,每一艘船的出现都让她的心骤然提起,又在看清不是等待的那一艘后,轻轻落下。如此循环往复,从晨曦微露到日影西斜。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是何等的煎熬与失落。那无数的帆,承载着无数别人的重逢与喜悦,于她,却只是背景,是提醒她等待依旧落空的符号。她的世界,在那一刻缩小到只剩下眼前这条奔流不息的江,和江上那些与她无关的舟船。斜阳的余晖,温柔而残忍地铺洒在江面,江水悠悠,仿佛带走了时间,也带走了希望,空留下无尽的惆怅和“肠断”般的痛楚。